在那坡县城厢镇口角村的空旷山坡上举目四眺,目之所及皆是一片苍翠,那是漫山遍野恣意生长着的桑叶;山坡上,一排排红砖房星罗棋布,那是一座座盛满蚕茧的蚕房……眼前的一切景象似乎都在告诉人们,这里就是桑蚕的王国。
站在山坡上,口角村第一书记甘敏思和村委会副主任何玉飞向来自深圳的一众记者们讲述了一个因桑脱贫、因蚕兴村的故事。
口角村位于那坡县城厢镇西南,距县城约20公里,全村辖4个自然屯,目前共有235户966人。过去,这个山清水秀、宁静祥和的小山村一直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村里没有什么产业,村民靠着种点玉米、养些家畜勉强能够维持温饱;进村的路都是崎岖不平的山路,村里人要想走出去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依赖两条腿……
口角村人也曾尝试过改变。2009年,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口角村村民曾集体前往附近的村子“拜师学艺”,学习乡村产业发展之道。看到周边几个村落均通过种植特色农作物实现脱贫致富,时任口角村妇女主任的何玉飞触动很大:“为什么其他村子都能找对脱贫的路子,我们村就不行呢?”这次考察之旅结束后,口角村人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再加上镇里的技术支持,开始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业。然而,随后的两三年,由于一直没有技术员跟进指导,这次桑蚕产业试水最终宣告夭折。
2016年,时任驻村第一书记冯显云的到来,再一次唤醒了口角村人对于种桑养蚕的热情和信心。“冯书记当时找到我,问‘我们村能不能搞种桑养蚕?’。我说,当然可以,只要上面能够提供技术指导。”何玉飞回忆道。一拍即合的两人随即开始认真谋划此事。不久后,何玉飞带着她所在的那布屯的3户贫困户前往那坡县城接受桑蚕养殖技术培训,成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技术有了,蚕房建设又是一大问题。养蚕需要清洁卫生的无菌环境,传统的“人蚕混住”模式断然不行。可是,彼时的口角村人要么家里没有合适的地,要么对种桑养蚕仍持观望态度,不愿拿出土地另建蚕房。无奈之下,性格要强的何玉飞便拿出自家的数十亩地,建起4间蚕房,种下20多亩桑叶,分给贫困户种养。“老实讲,当时我也不知道会不会成功。但是心里就是有一种要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不想再穷下去了。”何玉飞说。
天道酬勤。何玉飞等4户村民的大胆试验最终换来了回报。以何玉飞本人为例,当年7月她家养的第一批蚕就收获了5680元,这让那些原本还在观望的村民看到了种桑养蚕的好处,也极大地激发了村民们参与其中的积极性。2017年,那布屯32户村民中有17户加入了种桑养蚕队伍。
不过,此时的口角村种桑养蚕虽已慢慢步入正轨,但仍属于家庭式的小作坊模式,产业的集聚效应和经济带动能力均不强。这其中当然有着种种客观制约因素。“那时候,我们村的路还是土路,交通很不方便。收桑叶的时候主要还是靠人背,一袋五六十斤的桑叶全靠人慢慢从山下背上去。蚕房也不多,规模又小,很难扩大生产。”何玉飞说。
2018年,东西部扶贫协作给口角村人带来了东风,从深圳市龙岗区源源不断注入的帮扶举措助力着这个偏远山村的桑蚕产业向前发展。“2018年开始,龙岗区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口角村的道路进行硬化提升,并大力实施饮水改造、挡土墙改造等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大大改善了村里的面貌。尤其是为我们修建了39座公共蚕房,购买了大量蚕具,为我们的桑蚕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细数龙岗区结对帮扶后给村里带来的变化,驻村第一书记甘敏思感触颇深。在他看来,口角村蝶变的故事里,千里之外的深圳龙岗和口角村人一样,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与此同时,桑蚕产业的发展也带动着村内其他特色产业的发展。2018年,口角村通过社员合作社种植油茶400亩,培育标准化家庭农场3个。而截至2019年底,以桑蚕、油茶、杉木、板蓝根种植业为主的整村产业覆盖率达到了96.2%。
如今的口角村,早已从昔日的4户村民“吃螃蟹”,发展到拥有公共蚕房39间、400平方米省力化大蚕房1座,核心区桑园面积达800余亩,并成功创建县级桑蚕产业核心示范区,通过桑蚕产业户均收入可达2.5万元。
村民陆秀峰即是通过种桑养蚕脱贫致富的生动典型。她的丈夫身患慢性病,儿子残疾,两人均需要她照顾。过去,给老公治病和孩子上学以及一家人的日常支出,全靠她一人在广东打工所获得的微薄收入艰难维持。得知村里的乡亲们都通过桑蚕产业脱贫致富后,陆秀峰也毫不犹豫回到了口角村,加入到了种桑养蚕的行列。“在家养蚕的收入更多,更重要的是能在家照顾小孩和大人。”陆秀峰告诉记者,如今她自己建起了两间蚕房,每年收入近三万元。
和陆秀峰一样,通过种桑养蚕尝到“甜头”的,还有70岁的口角村人许文英。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蚕房里挑蚕茧。看到记者到来,许文英十分高兴,一边干活一边打开了话匣子。“桑蚕养殖周期短、见效快,还能获得稳定收入。”许文英告诉记者,养蚕后他一年能赚1万多元,基本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不给儿子增添负担。
“我们口角村于2019年实现了脱贫出列的目标,目前全村仅剩7户17人未脱贫(已100%达到脱贫标准),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6%。”采访最后,甘敏思的脸上露出了欣慰和自豪的笑容。他说,如今的口角村家家户户都养蚕,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经济富裕了,大家在精神文化上也有了更高追求,家家户户都越来越注重环境卫生和子女教育,孩子们也都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来源:龙岗融媒)
如今的口角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