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短板村”爆改“样板村”
信息来源: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 发布时间:2025-10-21 09:30:10

  今年国庆中秋小长假第一天,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街道“新园水乡”试营业首日迎来开门红。开业当天,游船码头、摸鱼池塘等区域游人如织,篝火晚会现场民歌声声入耳,展现出一幅“水乡烟火气,诗意田园画”的生动图景。

  三年前的新园村,却是另一番景象。“那时村里农房破旧,村道狭窄坑洼,电力线、电话线、广播电视线乱搭乱挂,村集体的收入也很少。”深圳市委农办秘书处工作人员王吉祥回忆首次调研时的场景。他是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乡村振兴专班工作人员,2025年5月获评广东省委“百千万工程”表现突出个人。

  从产业弱、环境差、无特色的“短板村”,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旅融合的“样板村”,新园村的“爆改”不是孤例。在深汕特别合作区,类似的乡村蝶变故事正在多地同步上演。王吉祥介绍,“百千万工程”推进以来,短短3年时间,已有9个村完成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8个村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第三批典型村名单正在培育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乡村风貌和品质正发生日新月异的改变。比如赤石街道新寨村、新里村在建筑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完成334栋农房风貌美化提升,4000平方米的园林绿化种植,一座座农房焕然一新,成为山水田园的一道风景。

  作为深圳第“10+1”区,深汕特别合作区脱胎于粤东四个农业镇,底子薄、起步晚,缺资源、资金支持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大瓶颈。乡村振兴专班将资源、资金的统筹作为突破口,针对合作区“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性项目,统筹全市各部门予以支持。同时,指导深汕特别合作区融合运用“政府-村集体-国企-社会资本”四方力量,探索“村企合作”新路径,推动农村资源“活”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34个行政村集体年收入全都超过十万元,其中有1个村集体年收入突破千万元、9个村集体年收入突破百万元。

  “产业振兴是激活内生动力的核心,我们更注重培育本土产业。”王吉祥表示,每个村的发展禀赋不一样,乡村振兴专班会同深汕特别合作区深入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比如,借着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上下游产业配套需求,云新村通过挂牌出租留用地建设工业厂房及配套用房,为村集体带来丰厚的租金收入,还提供了大量村民就业岗位;下北村凭借依山傍水、雨量充沛的自然环境,通过村企合作,大力发展低投入、高产出、见效快的蘑菇基地,并围绕蘑菇基地形成采摘、销售、研学、餐饮等环节互利互补的田园综合体,集体收入从几乎空白增至百万级,入选全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案例……

  昔日的村落土地蝶变为产业新城、文旅地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深远的变化则是制度创新。王吉祥介绍,去年以来,乡村振兴专班统筹开展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管问题专项整治,追回了一批集体资金,查清了一批遗漏财产,纠治了一批“蝇贪蚁腐”,建立了一批规范制度,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迈入规范、透明、有序轨道。百安村的蜕变最具代表性,通过“三资”整治解决低价出租集体土地、合同纠纷等问题,重新盘活集体资源,集体土地成交租金较整治前增长686.44%,如今,百安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2024年增加集体收入30多万元,从一个滨海小渔村成为深圳“最美玻璃海”海滩旅游胜地。

  “村班子强了,资源盘活了,发展才有可持续性。理清‘钱’、约束‘权’、用好‘人’,发展成果才能更多惠及农民群众。”王吉祥表示,市委组织部、市乡村振兴专班特别注重村干部能力的培训和提升,择优选派了10名干部担任深汕特别合作区驻村第一书记,30余名选调生到深汕特别合作区乡村一线贡献青春力量,每年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全面提升村干部能力水平。目前,乡村振兴专班正在深汕特别合作区聚焦“百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构建“五光十色”都市乡村示范带,助力打造具有深汕特色的现代化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田园都市。

附件下载:
相关法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