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乡村振兴的深圳力量
信息来源: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 发布时间:2025-08-26 14:26:42

  今天,深圳经济特区迎来45岁生日!45年来,深圳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创造了“深圳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深圳考察调研,对深圳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及全面深化前海改革开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规划建设,引领深圳经济特区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行。深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充分发挥在全国一盘棋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以超大型城市的改革创新优势,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贡献着独特的深圳力量。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生日快乐

  2025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45岁了!阳光照耀着这片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山海连城,一个个海湾连成陆地的琴弦,海风波动,活泛而灵动;“机器人谷”“数创走廊”“BT大道”“具身智能港”“光明科学城”等闪亮分布,创新生态新潮涌动;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人”步履不停,朝着梦想,永远向前。

  联合国一项调查发现,世界历史上没有哪座城市比深圳发展得更为迅猛。深圳,是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是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45年来,人们在不停追问:深圳何以成为深圳?又何以将为深圳?

  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而出发,不能忘记从哪里出发。历史不会忘记,“小渔村”是深圳的最初起点。

  (一)大深圳,曾经的小渔村还有农业农村农民吗?

  回溯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深圳的前身,宝安县是没有工业的纯农业县。30万农民在这里劳作生息,经济总量不及对面香港的百分之一。

  深港边界,常有外国游客用望远镜眺望深圳河北岸的皇岗村、渔农村:那里只有水田、鱼塘和寥落的村庄。赤着双脚、两腿被海水泡得红肿的村民,在对岸外国游客的“观赏”下艰辛地劳作。

  转机发生在1978年7月。受命主政广东的习仲勋同志到基层调研,首站就来到宝安县。一条河从罗芳村穿过,把村里的农田分成两半,一半在广东,一半在香港。广东这边的村民人均年收入134元人民币,河对岸香港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3万元港币。

  这年夏天,习仲勋同志一连跑了23个县,掌握大量真实情况。此后,他向中央提出了兴办贸易合作区等一系列改革建议,得到了中央的支持。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还是叫特区好,中央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蛇口的一声开山炮,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农田渐退、鱼塘不见,摩天高楼拔地而起。2004年,深圳实行全域城镇化,成为全国首个无农村行政建制的城市。时至今日,深圳全市划定耕地保有量约7.27万亩,农业占比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45载风雨兼程,深圳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胆识披荆斩棘,将小渔村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那么,迅猛发展的结果,是否意味着离“农”越来越远了?当然不是!深圳用实践给出了铿锵回答。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今天,深圳正以更高的维度与大“三农”产生着奇妙的同频共振和双向奔赴——

  《2024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名单中,深圳共有20家企业上榜,数量位居全国一线城市首位。全市226家农业龙头企业,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4家,数量居全省第一,其中6家农业企业营收超百亿元。深圳的涉农企业在育种研发、智能装备、基因技术、智慧农业等方面展现出引领未来的强劲动能。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深圳这个始终肩负光荣使命的创新之都,牢记总书记嘱托,立足科技、市场、开放与创新优势,回答着新时代的“三农”之问。

  (二)大科技,把中国农业带向怎样的未来?

  “深圳速度”,不仅是一座城市的代名词,更是一种发展哲学的体现。

  在深圳及周边“1小时产业圈”内,可配齐95%的手机零部件;每2分钟能组装一台3D打印机;无人机从创意到量产,仅需3个月。

  “无创新,不深圳。”深圳正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整座城市就是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和孵化器。这座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仅32.5岁的“青春之城”,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研发投入强度、创新载体数量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当最强科技创新之力和生产制造之力以极高密度汇聚,它们必然要寻找一个体量大、品类广、有恒常性的产业领域,在其中激荡、落地、实践、迭代。而农业,恰好能为其提供广阔而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也必将从这座创新高地获得丰厚的强农滋养。

  让农业生产更轻松、更高效、更智慧、更美好——

  走进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全球总部基地“天空之城”,连桥悬浮、玻璃体块轻盈交错,宛如未来画卷。自2012年布局农业领域以来,大疆农业无人机已从植保拓展到播种、撒肥、吊运等多场景应用,覆盖农林牧渔全领域,提供着数字化、精准化、智能化管理方案。更重要的是,大疆改变了农业从业者生态,10余年来累计培训6000名无人机教员、50多万名飞手,推动农民群体年轻化、知识化。目前,大疆农业无人机全球保有量达到50万台,累计作业面积超100亿亩次。

  在光明区迳口社区育种基地内,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开创了“洁田模式”——将分子育种、品种改良、农药施用和农业机械等技术全方位整合起来,无需育苗插秧,生长期仅需一次除草剂,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该技术已推广到全国,试验示范面积超150万亩,并延伸至抗除草剂玉米、小麦、油菜等作物育种。

  坐落于大鹏新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里,多项科研成果领跑全球:闫建斌团队攻克紫杉醇生物合成关键酶,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理论和技术已居世界前列;周永峰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将葡萄育种效率提高400%;商连光团队发布全球首个包含251份水稻种质的超级泛基因组图谱,整合亚洲稻、非洲稻及野生稻的遗传变异,破解水稻育种密码。

  作为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华大集团则从基因测序出发,形成“科研引领、工具自主、模式革新、成果落地”的农业发展新路径。从2002年发布全球第一张水稻基因组图谱,到今天借助“沙膜”技术支撑沙漠地区大规模生态修复与农业种植,华大集团持续助推着农业前沿技术的推广与大场景应用。

  锚定“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的目标,深圳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截至目前,已引进培育10个院士个人团队、48个农业科技创新载体,涵盖基因组多维解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等重大平台,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在种业领域,深圳成果斐然:“优薯计划”以杂交种子替代薯块繁殖,繁殖系数提高1000倍;创世纪种业“转基因抗虫棉”十余年来累计推广9亿多亩,助棉农增收超1800亿元;“深两优5814”超级稻种植推广面积居全国第一;耐盐碱水稻在新疆、山东等地推广超50万亩。

  在智慧农业方面,深圳企业同样表现抢眼:数影科技基于互联网技术成功打造“数字猪、无人场”,矽递科技将气象环境传感技术应用到全球160个国家的智慧农业场景,丰疆智能研发的农机自动导航系统在全球细分市场出货量第一,纬尔科技研发的全球首款棉花智能打顶机器人作业效率是人工的120倍;农业垂直领域首个市场化多模态AI大模型,实现从病虫害识别到全场景全生态智能问答的突破。

  有人说,科技的每一次跃迁,都在突破人类局限,延伸能力边界。也有人说,科技带给农业的改变,归根结底就是以更小的成本、更少的投入实现更大的产出。如今,深圳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用前沿科技改写中国农业,重新定义着农业——更智能、更高效、更可持续。

  (三)大市场,如何重塑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去,广西百色乐业县高山蔬菜基地的农户黄意顺已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他弯腰采摘的菜心翠绿鲜嫩,经过严格分拣后,当天就能通过冷链物流直达深圳海吉星市场,最终摆上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餐桌。

  这片曾经的贫困山区,亩产值从过去的2100元飙升至3.3万元,增长了15.7倍。巨变背后折射出一个深刻的市场逻辑:一旦超大城市的消费需求与现代农业精准对接,增值空间超乎想象。

  深圳的探索始于1989年。当时特区人口爆炸式增长,“菜篮子”问题凸显:鸡蛋从广州运到深圳价格翻倍,大白菜卖到10元/斤,荷兰豆高达20元/斤。这表明,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创造价值的关键环节既是生产,更是流通和品牌。

  为破解这一难题,深圳按300万至400万人口规模规划建设布吉农产品批发市场,一度使菜价下降17%、果价下降14%,成为全国标杆。但随着人口突破千万,布吉农批不堪重负:道路狭窄、货车限高、人车混行、检测滞后……市场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终究追不上城市发展的脚步。

  2011年,深圳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应运而生。这座国家级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以“满足深圳30年发展”为目标规划建设: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50米跨度车道可通行16.5米货柜车,半小时直达深圳全域及香港。如今,海吉星年均交易规模达320万吨,其中蔬菜日均交易量达6000吨,满足深圳市场约70%的供应以及香港市场60%的供应,是深港两地民生保供稳价的“压舱石”。

  深圳的视野并未止步于保供。粤港澳大湾区6000万高净值消费群体,构成了全球最活跃的高端农产品市场之一。深圳以“需求侧改革”推动“供给侧升级”,而“圳品”正是这一战略的核心载体。

  2019年,深圳推出“圳品”标准,对标国际最高水平,覆盖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式”标准化管理,累计构建“圳品”标准体系500项,涵盖32大类279个品种的食品及食用农产品,推出“圳品”2166个。它不只是一张认证标签,更是一套完整的产业升级方案:广西巴马“稻尊”大米认证后供不应求;江西赣南脐橙贴上“圳品”标签,销量增长35%、价格提高25%;百色芒果实现从“论斤卖”到“论个销”的跨越。

  2024年,深圳在农业农村部的指导和支持下,率先在全国开展农产品质量分级试点,创建“安全”+“外观、口感、营养”的“1+3”分级体系,将农产品分为“A+”、A和B三个等级。农产品分级背后,是聚焦吃得“好不好”、顺应当下消费趋势以及认证、检测、评价等体系工程。鑫荣懋爱妃苹果在贴上“A+”标识上市后,受到消费者青睐,分级产品供不应求。

  农产品分级实施一年不到,已有苹果、蓝莓、黄桃等7个品类实现分级上市,分级产品产量超9000多吨,正在深圳各大商超陆续上架。农产品质量分级的关键在于,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让品质指标化、可视化,有力提振消费者消费吸引力和信心。截至目前,“圳品”已覆盖全国29省163市432县,进驻商超1000多家,部分商超累计销售额达34亿元。“圳品”的创新在于,它以市场化机制破解了小农生产与现代化大市场的对接难题,让优质优价成为可能。

  市场的活力,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引领。鑫荣懋在云南红河蓝莓基地引入无土栽培技术、智能温控管理系统,经中外专家团队优化,实现产量品质双提升;优合集团则通过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模式,构建从海外农场到中国餐桌的全程可控供应链,使农户收益提升20%以上;深农集团在乐业打造的高山蔬菜基地,每日直供大湾区20吨蔬菜,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5万元。

  深圳的消费帮扶同样坚持市场化运作。2024年,深圳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机制,采购帮扶产品超160亿元。“圳帮扶”线上商城接入数字人民币支付等功能,上架产品近8000款,累计交易额3.8亿元。云南昭通腊肉从“土特产”变为年销万斤的“爆款”,年销售额达493万元。实践证明,消费帮扶唯有超越简单的“以购代捐”,构建起市场化长效机制,才能真正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农业能否成为现代产业,关键在于能否构建起充分释放其市场价值的生态系统。如今,通过“圳品”倒逼标准化、供应链提升效率、消费帮扶打通销路,深圳让农业从“保供产业”升级为“富民产业”。农业不再靠天吃饭,而是依靠市场、科技和产业链共赢,为解决“农业不挣钱”难题提供了方案。

  (四)大协作,走出怎样一种双向赋能新模式?

  2025年夏,深圳地铁深云站因专设纳凉区而走红网络。一条评论引发共鸣:“深圳是座有爱的城市”。

  深圳之爱,有其特定的城市品格。“先富起来”的深圳始终铭记,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是全国人民的支持托举,成就了今天的“深圳速度”“深圳奇迹”。如今,她也将自己锻造成一座感恩之城、关爱之城,坚定践行“先富带动后富”的国家战略。

  深圳的协作帮扶,格局之大令人惊叹。

  大在体量。自1990年开始对口帮扶广东梅州,35年来,深圳先后承担省内帮扶、东西部协作、援疆援藏等任务,累计帮扶了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0个县(区),东西横跨3个时区,南北纵贯大半个中国。

  大在决心。2020年,深圳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组成联合课题组,构建了“深圳精准帮扶指数”,其中的一个数据令人动容。自2009年以来,深圳帮扶资金的投入增速显著高于深圳自身GDP的平均增速。即便近年市级财政承压,深圳对各帮扶县的投入坚持只增不减。“深圳紧一点不要紧,要让协作帮扶的地区宽裕一点,跑得再快一点”,成为深圳市委市政府、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帮扶干部的共识。

  大在意义。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不仅没有像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曾经担心的那样,“富起来就会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反而创造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蹚出了中国式大规模横向帮扶的样本路径,把社会主义的旗帜扬得更高,向未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

  从岭南山谷到雪域高原,深圳的协作帮扶绘就出“春天的故事”的精彩续章: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轰鸣运转;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圳品”辣椒发往盒马鲜生货架;西藏察隅深圳援建的医院内,高压氧舱中藏族老人笑容淳朴……

  经济发达地区应当如何与欠发达地区进行协作帮扶?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协作如何避免陷入各行其是,甚至相互掣肘的“集体行动困境”?深圳的核心经验纯粹朴素——将改革创新试验场中最优势、最尖端的成果送到帮扶地区去,让它们在乡土中扎根生长。

  蝴蝶兰,本是广东的优势产业,全国每4株蝴蝶兰,就有1株出自粤港澳大湾区的佛山市里水镇,每年发往东南亚等国际市场的蝴蝶兰更是不计其数。在广西南宁上林县的粤桂协作花卉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数十万株各色蝴蝶兰竞相绽放。“上林县的空气、水质更适合蝴蝶兰的生长。”亿成花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伍伟光在深圳福田区协助下,将基地主体迁入园区,并带来科技、管理、市场渠道,带动附近四个村村民“代种代养”,每年为22个村集体分红90万元以上。

  “别人说我们这是帮着广西跟广东抢市场,但这种产业转移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上林县在资源禀赋和人工成本上的优势,更适合花卉产业强势发展。”南宁粤桂办副主任李志强说。

  “一杯咖啡,满电出发!”2025年8月,广东河源首座华为技术的新能源重卡兆瓦超充站启用,充电速度达1.2兆瓦,让电动物流重卡车“充电五分钟,行驶百公里”,使产业园的物流重卡运输成本降低40%至70%;新疆喀什古城里,游客喝杯咖啡的时间,华为光储超充站已经为新能源汽车充入60%电量,彻底化解“续航焦虑”。

  作为“超充之城”,深圳在大功率充换电技术领域引领全球。而这项超充技术不断迭代的必要条件,就是广阔的应用场景。目前,深圳在对口帮扶地区已建或在建超充站185座,应用于物流、旅游、公交等多领域,基础设施的革命释放出无限动能,将“深圳品质”“深圳速度”,成几何倍数放大开去。

  陀螺的尖越小,就转得越快,陀螺身子越大,才能转得越稳。深圳35年协作帮扶深谙此道:改革创新的速度是陀螺的尖,对口帮扶地区就是陀螺的身子,深圳的先进要素在对口帮扶地区嵌得越深,陀螺的尖就会磨砺得越尖、转得更快。

  “过去是我们羡慕深圳,现在是深圳抢我们的‘土特产’订单。”江西省寻乌县委书记蓝贤林笑言,自2018年与深圳结对,寻乌县出台160多项对标提升措施,实现从“山区思维”向“湾区思维”跃迁。

  如今,寻乌已有“寻速办、乌差别”等“寻乌版深圳标准”,17家优质企业入驻“圳帮扶”平台,认证“圳品”14个,大湾区“菜篮子”基地7家。深寻食品产业园内,负责人赖邦华说得形象:“这里的生产速度慢一点,深圳人民可不答应。”

  优质的农产品、广阔的应用场景、巨大的技术市场——深圳在付出的同时,也收获无价。2025年3月,漓江之畔春暖花开,桂林喊话“圳圳”:桂林的60多个景区免票!包年畅玩!我们是深圳市民的“诗与远方”!

  (五)大融合,怎样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探路?

  “中国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血液里的种地基因就会觉醒。”——这句网络调侃引发无数共鸣,映射出深植于文化血脉的乡土情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必然会重新审视农业和乡村的价值,思考城乡如何共生。

  深圳,这座人口密度近9000人/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强度达50%的超大城市,最早面临土地存量挑战。如何诊治“大城市病”?深圳将目光投向农业与乡村。

  “耕地融城”,让田园风光镶嵌在都市之中——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圳坚守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构建“大城大田”生态空间,推动农业生产与城市生活相融。光明区既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也是“都市农耕大区”,5200亩连片农田成为市民“稻”梦空间;大鹏新区等依托滨海、山地及古村落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民宿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使乡村空间变为市民休闲度假、体验自然与文化的热门目的地。

  空中俯瞰,宝安区的农田如色彩斑斓的“马赛克”,阡陌纵横间构筑起城市“呼吸之肺”。在寸土寸金的南山区,“共享农场”备受青睐,租一块大自然的农田,种上喜欢的蔬果,与脚下的土地产生真实的连接,体会丰收的乐趣。福田区市民中心前的“宝藏农场”,轮作小麦、玉米、番薯、油菜,四季丰收不息;楼顶“天空农场”悄然兴起,钢筋水泥之上蔬果繁茂,绘就别样田园画卷。

  2021年,深圳率先提出发展“微农业”,在公园绿地、社区屋顶、道路隔离带等空间,试点融生活、生态、科普于一体的都市农业项目,探索农业主题公园、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新业态。

  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探索城乡共融的组团模式——

  2018年,深汕特别合作区由汕尾市整体移交深圳主导建设管理,成为全域融合试验田。这里大力发展富民产业:现代化海洋牧场深汕示范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下北村等9个行政村集体年收入超百万元,云新村更突破千万元。美丽圩镇、典型村和“五光十色”都市乡村示范带持续升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渐次呈现。深汕特别合作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的使命是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以产兴城、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产城乡融合’,探索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路径。”深汕特别合作区的“飞地经济”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核心城市与欠发达地区资源互补,为超大城市辐射带动乡村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全力落实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圳携手省内对口地区规划建设了4个市级产业合作园区、23个县级特色产业园区,引导生物基因企业、国家基因库等一批重要创新载体,发挥技术优势,在各地资源禀赋基础上,打造适宜的特色农产品,做强“土特产”品牌。

  促进人的融合,推动农业转移人口深度市民化——

  深圳通过户籍改革、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全覆盖、同城同质教育医疗等举措,打破身份认同与经济融入壁垒。2024年,发放吸纳脱贫人口就业补贴、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1.5亿元,在深参保外省脱贫人口约19万人,近800万农民在深就业。

  大融合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无论是耕地融城、乡村环境整治,还是公共服务均等化,都是从人的需求出发,思考城乡如何更好深度融合。有学者指出,中国正从“乡土中国”“城市中国”迈向“城乡中国”。深圳的融合实践,超越地理分野,着力破解“隐性乡村”问题,比如农业转移人口融入、遗留空间活化等,探索高起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六)大启示,深圳“先行示范”带来哪些经验?

  在深圳采访调研发现,深圳人习惯用“双向赋能”“互利共赢”看待各种关系。对深圳而言,没有农村,看似离农远了,但其实是在更大空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利农兴农强农;反过来,“三农”也为其提供了广阔腹地、腾挪空间和发展动能。深圳用45年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超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农”才更能成其大、更能成其强。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课题组认为,深圳的创新实践重塑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探索出一条以市场机制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城乡融合为路径、以区域协作为纽带、以人文关怀为肌理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一是把握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以创新驱动构建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在深圳,90%以上的创新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和90%以上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投入和90%以上的专利来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自龙头企业。这“6个90%”,既说明市场力量、民间智慧之强大,更说明坚定的市场理念对一座城市发展成为全球创新高地具有决定性意义。

  正是因为深信“市场的力量”,深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理风格,“无事不扰,有事服务”“听市场的”“规则说了算”成为深圳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当地方政府不只是审批者和守门人,更成为协调者、赋能者和服务者,市场力量就必然蓬勃生长,进而形成“创新驱动—市场牵引—产业辐射”的成长体系。它们不是专为“三农”而生,却在成长中自然而然地与“三农”这个巨大的经济底座、社会底座、市场底座相遇,推动“三农”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转型,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核心动能。

  二是把握好先发与后发关系,以区域协作提供共同富裕新方案。

  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区域协作解决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从诞生起就肩负着“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历史使命,其发展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城市自己的事情,而是始终被置于国家整体战略擘画之中。

  这份擘画在深圳的协作帮扶实践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深圳通过多层次、全领域帮扶体系,机制上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模式,构建了帮扶协作大格局;产业上探索“总部+基地”“反向飞地”等模式,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嵌入;数智赋能上,通过“深圳农场”项目和数字化平台,整体重构协作地的造血能力。与此同时,因为坚持用市场的力量推动帮扶协作,深圳在向外“输血”的过程中,更是为自身“造血”争取了时间和空间,当一城的先进生产要素在更广阔的国内大市场上流通,深圳的每一步跨越就拥有了更宽广的格局,也激发出更加澎湃的发展后劲。

  三是把握好城市与乡村关系,以深度融合探索共同繁荣新路径。

  乡土中国是中国的底色。超大型城市的发展可以在物理空间和制度空间上“消除”乡村,却无法摆脱城市中依旧按照乡村逻辑运转的产业和人群。深圳直面“隐性乡村”,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城乡功能互补与要素双向流动。在市域内,深化户籍改革、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夯实经济与社会融入基础;激活乡村多元价值,发展“农业+文旅”等新业态。在深汕特别合作区,以“疏密有致、产城融合、三生协调”规划理念,打造“田园都市”,通过“村企合作”和优惠住房政策,实现高起点城乡融合。

  “城”与“乡”不是简单的依附关系,而是功能互补的有机体。“城”高度集聚带来的生态压力、空间紧张、精神焦虑等问题,需要“乡”元素来疏解和平衡。“乡”包括市域内的生态空间、休闲农业区及市域外的广阔腹地,能为“城”提供不可或缺的生态屏障、农产品供给、休闲游憩空间、文化传承载体和心理舒缓之地。同时,“乡”也需要借助“城”庞大的消费市场、多元的投资需求、外溢的产业动能来实现自身发展。一线城市应摒弃将“乡”视为负担或改造对象的思维,代之以制度创新打破城乡壁垒,最终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区域共赢”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

  四是把握好人文与科技关系,以文明温度营造蓬勃发展新高度。

  在深圳,“来了就是深圳人”“深爱人才,圳等你来”深入人心。深圳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不唯地域、不问出身、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不遗余力”的开放姿态,持续加大人才引进、支持和服务保障力度,连续四年位居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单前三位,连续两年位居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榜首。45年来,正是因为千千万万人才源源不断走进深圳、建设深圳,才创造出了“深圳速度”“深圳奇迹”。

  何为人文?简言之,就是对人的重视和关怀的文化。科技是不是越发达越好?当然是,但有个前提,必须是在人文的护佑之下。人才是不是越高端越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如此,但再高端的人才,都需要餐饮、家政、安保、环卫等一系列的业态配套,深圳在提升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上所作出的努力,既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又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格局与价值观,充满着人文温度。这种温度是调动整个社会活力和创造力的深层密码。当一座城市愿意俯下身倾听所有人的需求,愿意张开臂膀拥抱各类群体,它所收获的必将是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45年前,历史选择了这里。深圳河蜿蜒流淌,见证着这座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沧桑巨变,也映照出中国走向世界的动人诗篇。下一个5年、10年以至更长时间,这座“未来之城”还将带给乡村全面振兴、区域融合发展怎样的可能?

  举国同心,其利断金;城乡融荣,共赴复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深圳必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贡献更多深圳经验、深圳智慧、深圳力量,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附件下载:
相关法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