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乡村错落有致、盘山公路如银链穿梭群山、琅琅书声回荡雪域高原、产业园区机器轰鸣、工厂车间赶订单忙出货……在新疆、西藏、广西等深圳对口帮扶的广阔土地上,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
“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这句承诺化作深圳的实际行动。多年来,深圳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乡村振兴、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对口合作、省内帮扶协作等“六条主线”,持续探索产业合作、民生发展、人才帮扶等重点领域的深圳特色帮扶样本,将深圳机制、深圳标准、深圳理念融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当中,以先行示范标准助力对口地区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推进全国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贡献深圳力量和深圳智慧。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从倾情帮扶到合作共赢,深圳探索出一条条乡村振兴“双向奔赴”的新路,一幅幅产业兴、民生暖、人才聚的壮美画卷正在深圳和对口地区的热土之上徐徐展开。
输血更造血 激发产业发展内生活力
喀什市空天信息产业园,一排排白色大口径卫星天线阵列整齐划一,实时接收来自太空的数据信号,这里是南疆首个聚焦空天信息领域的产业园。
近年来,深圳援疆持续助力喀什发展空天信息产业,投入援疆资金建成空天信息产业园孵化基地,协助招引北京航天驭星科技有限公司、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约入驻,支持喀什市建设绿色算力中心,为当地传统产业向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从乡村田间到制造一线,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深圳始终立足对口地区资源禀赋,围绕当地产业发展方向,发挥深圳优势,通过共建园区平台推动产业帮扶协作,输出深圳模式、深圳理念、深圳技术,推动对口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持续激发受援地内生动力,一大批强产业促发展的重大项目“拔节生长”,结出高质量发展的累累硕果。
建一个园区,激活区域经济动能。深圳持续打造产业协作合作的“共建品牌”。深圳与哈尔滨合作共建的深哈产业园,带土移植、离土移植深圳政策129项,深圳善行医疗、哈工大人工智能等88家企业相继落户,初步形成数字经济、生物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深圳与河源、汕头、汕尾、潮州等4个省内对口帮扶协作地区,共同规划建设4个市级产业合作园区、23个县级特色产业园区,已落地200余个百万元以上产业项目,形成“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委托+代工”“生产+服务”等跨区域协作模式;在赣州,深圳积极推进共建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开通运营“赣深组合港”,全国首创“跨省、跨直属关区、跨陆海港”组合港通关新模式。
补链延链强链,持续激发特色产业发展动能。深圳协作广西打造预制菜、茧丝绸、芒果、生物医药、口岸经济、饮用水6个产业集群,支持发展蔗糖、中草药等33个特色产业,支持百色引进创维光伏、中广核以及华能集团等补强产业链,推动新能源设备制造业产值迈进500亿元门槛;助力汕头打造澄海狮头鹅产业城、金灶果品交易中心等20个乡村产业项目,依托河源特色农业基础实施种养、农文旅项目58个,支持汕尾大力发展乡村民宿、房车营地、乡村夜市等新业态。
深圳还将建设“超充之城”的经验与标准系统引入对口地区,应用深圳技术、深圳标准、深圳产品的超充站已经落地在广东河源、潮州,江西赣州、广西南宁、新疆塔县等地,不仅为当地群众和外地游客带来“一杯咖啡,满电出发”的便捷体验,也助力当地新能源产业发展。截至目前,深圳在对口地区已建或再建超充站185座、充电桩近万个。
消费帮扶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深圳创新实施了“圳品”帮扶、举办美食节、开展好产品评选、举办消费帮扶产品营销文创设计大赛、培育帮扶产品品牌等消费帮扶举措,2020年以来全市消费帮扶采购额达724亿元,同时大力引导企业到对口地区建设菜篮子基地、“深圳农场”,支持建设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不断促进增强对口地区标准化生产能力,构建起可持续消费帮扶的“深圳模式”。
筑牢民生之基 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我们一家4口住上120平方米的两层新房,开车到县城也就两个多小时,比过去偏远的古拉乡安巴村方便太多了。”去年冬天,西藏察隅县上察隅镇宁日村村民多吉一家人搬进了期待许久的新家,提起如今的幸福生活,多吉眉眼间满是笑意,“感谢深圳援建,日子越过越甜”。
占地近26万平方米的宁日村,是深圳援藏援建的易地搬迁小康村项目。在西藏察隅,深圳援建了多个易地搬迁村,有效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这些以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打造的民生精品工程,在雪域高原上唱响了深圳援藏口碑。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深圳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将帮扶资源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就业等关键领域倾斜,推动受援地实现从基础建设到民生福祉的全面提升,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广西,深圳持续做好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后续工作,投入帮扶资金,实施帮扶项目,满足安置区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发展产业、完善基础设施等需求,不仅“搬得出”,还要“留得住”“过得好”。其中,通过支持建设隆林县鹤城新区安置点配套学校基础设施项目,让安置点及周边群众子女能够就近就学,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聚焦补齐民生短板,深圳在省内对口帮扶地区建成深河人民医院、深汕中心医院、广师大河源校区、深河中学、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等一批重大民生项目;高标准编制河源龙川新城规划,成立两地合资平台公司,推动龙川新城首期16个项目正式开工;全力支持梅州梅县区、平远县安居工程建设,3个月实现主体工程封顶,707户受灾群众在2025年春节前入住新居。
聚力教育援疆,深圳先后参与援建喀什和塔县幼儿园162所、大中小学20所,异地援建的深塔中学被当地群众称为“一所学校托起一个民族的希望”;建成喀什大学新泉校区、喀什大学旅游学院和喀什大学职业本科学院(东城校区),并推动在深圳建立实习实践就业基地,如今该校学生已突破3.5万人,已成为南疆综合型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精品工程的背后,是深圳资源和服务的持续输出。从“转院医院”到“家门口的好医院”,西藏察隅县人民医院集深圳资金、深圳设备、深圳医生、深圳技术之力,打造西藏最好的县级医院之一,并依托与宝安人民医院(集团)的远程会诊及影像诊断系统,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深圳医院的医疗和服务。
稳岗就业,夯实民生之本。深圳持续深化劳务协作,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实施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等五大培育工程,联合广西南宁、百色等4市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劳务协作活动,创新组建“粤桂高质量职教就业联盟”,帮助1.36万人提升技能、近8万人实现就业。
凝聚社会力量 “爱心之城”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孩子在城里长大,很少接触农作物,在这里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还能亲近大自然。”今年暑期,位于汕头南澳后宅镇的南澳四季田园项目,迎来大批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游客。来自广州的游客张女士专程带着孩子来度假,直呼“不虚此行,下次要带亲朋好友一起来”。
南澳四季田园项目由深业农科集团打造,通过“国企赋能、镇村联动、多方共赢”的创新合作模式,让昔日的荒芜地变身为现代农业与诗意栖居农旅融合新标杆,将海岛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
“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实在太大了。现在我们不用外出打工赚钱,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在项目数字农业观光展示区的玻璃温室大棚中,村民杨铁军忙得汗流浃背,看着特产白珠苦瓜长势喜人,黑里透红的脸上笑开了花。
今年6月,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等部门联合公布2024年“深圳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20+典型案例名单,包括深业农科南澳四季田园、腾讯喀什智能温室改造项目、喜茶“订单农业”“深喀同心·善行致远”公益计划等在内的多个项目入选。这些典型项目,正是大批深圳企业、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和帮扶协作的一个个具体行动,为对口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注入了质效双升的可持续发展动能。
作为一座爱心之城,深圳不断创新完善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参与机制,广泛发动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个人力量,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帮扶格局,营造出人人关心支持、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连续举办15年的深圳市“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深圳企业和爱心人士累计认捐超70亿元。2019年以来,全市系统捐助19.38亿元,深圳企业及个人荣获“6·30”红棉杯奖项累计达289个。在2024年度“6·30”红棉杯获奖名单中,33家深圳企业、社会组织上榜,其中,腾讯公益、信立泰、美丽魔方、平安保险等4家爱心社会组织及企业荣获“6·30红棉杯”金杯。
凝心聚力,谱写乡村振兴“合奏曲”。腾讯“耕耘者振兴计划”助力打造乡村“CEO”与“农业科技带头人”,全国线上培训覆盖181万人,线下面对面培训超10.8万人;中国平安发挥“综合金融+医疗健康”优势,持续推动保险、金融、医疗健康“三下乡”;信立泰在广西隆安、新疆喀什等深圳对口支援协作地区,通过定期义诊、药品捐赠等公益活动,缓解患者医疗负担,丰富了当地医疗资源;深圳市慈善会、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深圳壹基金等一批社会公益组织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打造了“深喀同心·善行致远”公益计划、“重塑未来”援藏助残公益行、“深圳关爱行动·姚晓明喀什光明行”等公益慈善项目。
人才组团帮扶 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源泉
前不久,深圳48位退休老专家分批奔赴广西百色田林县,满怀热情投身到医疗、教育、农技帮扶当中,开启了深圳“乐龄田林 乡村振兴”项目的新篇章。
2020年以来,“乐龄田林”项目已组织约200位老专家前往田林开展支医、支教、支农人才援助行动,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广西的年轻骨干,以实际行动诠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不仅仅在田林,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深圳老专家,带着数十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志愿前往在广西百色、河池、桂林,以及西藏察隅等对口地区,开展支医支教支农,为受援地医疗教育以及农业产业发展注入“银发”力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深圳始终把人才帮扶作为重要抓手,援派各类干部人才,为对口地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截至目前,深圳累计选派干部人才1.4万余人次,并在更高层次汇聚“深圳人才”“深圳智慧”,形成广泛、强大、专业的人才帮扶“组团”。他们的身影活跃在三尺讲台、穿梭在医院病房、奔忙于田间厂区,书写着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非常感谢深圳援疆老师,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我通过结对机制学习到了很多深圳教育模式和理念,教学能力有了质的提升。”新疆塔县深塔中学的语文老师古丽班恰·库西谈到深圳援疆老师给学校带来的改变,以及对自己的帮助,连连点赞。
深塔中学建成以来,深圳已累计选派5批67名教师、18名优秀实习大学生到深塔中学开展支教。现担任深塔中学校长助理的深圳援疆老师李沛霖,支教2年多来,不仅带领本地老师申请课题,提升学校生物教学教研能力,还根据当地学生的情况,对学校使用的“部编教材”进行本地化处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深塔中学留下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让这些本地化课件、教学案例等能够一代一代沿用下去。”他说。
据悉,仅2021年以来,深圳累计选派259名教育人才赴对口支援的新疆喀什市、塔县和西藏察隅等地区开展教育帮扶工作,成立深圳援疆支教队和援藏支教队,组建了一支覆盖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教学教研等领域的帮扶人才队伍;成立深圳援桂支教队,深圳驻汕头、河源和汕尾等支教队,累计选派数千名教育人才赴对口帮扶协作地区开展教育帮扶。
在边疆地区、偏远山区,同样总看到深圳医生的身影,他们以精湛医术和专业素养守护生命,通过“造血式”帮扶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让边疆和山区群众有“医靠”。
2023年以来,深圳已有上百名医疗人才赴新疆喀什支援,构建“入驻培养+对外合作输出”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从医、教、研、管多途径提升受援地综合能力;累计派出27名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组团式”支援林芝市人民医院、林芝市疾控中心、察隅县人民医院、察隅县藏医院和察隅县六家乡镇卫生院,并助力察隅县人民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
打破传统模式 农业新质生产力生机勃发
今年6月,丰农控股在深圳发布数智农业创新成果与数智生态产品体系,围绕“种业、农场、农民、企业、产业”五大主体,推出丰农智芯智慧种业、丰农智田智慧农场、丰农智脑农业AI大模型等5大AI产品矩阵,实现从种质资源管理、农场管理到产业链协同的全链条数智化升级,推动农业从传统的“靠天吃饭”模式向“智慧经营”模式转变,为农业创新发展注入动力。
成立11年来,这家深圳农业科技企业从农资电商赛道切入,将业务延伸至基地托管、智慧农业、农业教育、科技孵化等领域,突破行业上下游分散痛点,形成了“产品+服务+技术+人才+资本”的生态闭环,累计服务全国上千万农户、超亿亩耕地,为10多个地市提供乡村振兴综合解决方案。
丰农控股以科技助力现代农业、赋能乡村振兴,是深圳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高度城市化的深圳,农田稀寥,却孕育出了226家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达14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33家,数量分别位居全省第一、第三。在“2024年全国农业企业500强”榜单上,20家深企上榜,数量位居全国一线城市首位,彰显了深圳在农业领域的强劲实力和深厚底蕴。
这些农业企业规模效益持续增长,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营业收入从10年前的不足300亿元,到如今的突破2600亿元。2024年,3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优合集团、鑫荣懋等企业拉动全市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1500亿元,占全省近一半比重。
当前,农业产业全链打造、功能拓展、集群发展成为新趋势。深圳持续加大各类政策资源要素支撑,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扎实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深圳,不少农企总部在这里扎根,它们依托资源优势,与全国各地的农业实现精准对接,将市场延伸至全球网络,实现农产品的高效流转,行业影响力持续提升。
深农集团在国内22个城市及2个海外城市布局35个农批市场和交易平台,集团下属市场年均交易额2500亿元、交易量3600万吨;中农网深耕蔗糖、茧丝、生猪等产业,服务各类涉农企业超15万家,平台商品交易总额超千亿元,年营收超400亿元;优合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进口企业,年进口冻肉和水产超75万吨。
在深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成果持续涌现。目前,深圳汇聚了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深圳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建设了全国重点实验室等48个创新平台,并与国际机构合作,构建全球前沿的科研网络。
从绘制全球首个水稻超级泛基因组图谱、培育出省工省力的“洁田稻”,到“转基因抗虫棉”累计推广9亿多亩、“优薯计划”实现杂交种子代替薯块繁殖……深圳科学家和企业正通过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改变中国农业的样貌。
在“种子到筷子”农业全产业链中,深圳科技企业积极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为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翅膀,实现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的华丽转身。腾讯云的智慧农业数字终端、丰农控股的数智农服平台,将“千亩良田”浓缩成一块实时可控的电子屏;“天天学农”平台上线农技课程5万多节,注册用户700多万人,让农民会种地、“慧种地”、种好地;大疆开拓高端农机装备等应用场景,农业无人机全球保有量超过50万台,作业面积累计超75亿亩次。
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同样积极拥抱科技创新。深农集团大力推进供应链标准化、数字化,在潮州、肇庆、惠州、海南儋州等地布局建设21个供港标准种植基地,推广应用智慧农机,实施规模化、标准化、订单化种养;中农网建设智慧养殖平台,通过数字化管理提升养殖效率,节约饲料成本,分级销售增加经济收益,稳定生猪养殖生产资料供给。
从盘旋在田野上空的无人机改变农作方式,到深圳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落地开花;从深企遍布全国的产业基地,到不在深圳的69个“深圳农场”……深圳,这座没有农村的城市,以创新为驱动,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打破农业发展的传统思维与模式,跳出地域限制,推动产业融合,让城市与乡村实现双向赋能,生长出深圳特色的现代农业新生态。(来源:深圳乡村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