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区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创新共建粤桂协作首个前置仓,通过“零租金+双仓联动”模式,构建“产地加工—湾区仓储—市场直销”全链条协作体系,释放“三重”效应,实现供应链效率、产业价值、帮扶机制跃升,有效破解环江林木、水等大宗农林产品“出山难”问题,为粤桂产业协作注入新动能。
一、枢纽效应:贯通产供销一体化,精准对接大湾区需求
由宝安产业发展集团提供建筑面积1299.5㎡、层高4米的“零租金”仓储厂房,环江平台企业联合深圳经销商运营,推动粤桂首个农林产品前置仓项目落地。前置仓启用后,可承接环江多种农林产品仓储,打破了以往被动接单生产、物流仓储成本高、销售渠道少等产业发展瓶颈,夯实了环江加工、仓储供应、市场销售的一体化链条。此外,在宝安中心区设立配套展示中心,形成展示仓储的双功能布局。同时,依托宝安区地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中产业拓展走廊交汇点的黄金区位优势,叠加前置仓毗邻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及广深沿江高速、107国道的区位通达性,构建2小时可辐射大湾区“9+2”城市的流通网络,推动环江产品与湾区市场需求精准衔接。
二、杠杆效应:撬动要素资源效能,激活全链条价值空间
一是“1:100”,成本杠杆释放产业活力。环江县地处桂西北,是广西林业大县,但与广西其他林业产业县市相比,环江到大湾区运距长、运费高,综合成本没有优势。宝安区以“反向飞地”模式提供免租金扶持,为环江企业量身定制降本增效方案。初步测算,每降低1元的仓储成本,预计可提升环江林木在大湾区100元的销售额,直接帮助环江企业每年减免仓储成本近100万元,形成“租金减免—成本压降—利润提升”传导效应,实现物流转运成本与货物损耗率“双下降”,为后续品牌溢价创造空间。二是“3天:3小时”,效率杠杆激发内生动能。依托“环江中心仓+宝安前置仓”双仓联动体系,订单响应从72小时压缩至3小时,将环江农林产品交付周期缩短90%以上,实现大湾区市场需求的“零时差响应”。特别是环江建筑模板、阻燃板等大宗商品,以往仅能整车销售,前置仓设置后尤其契合大湾区家具制造、装修装饰等行业“小批量、多频次”的采购需求,并能根据前置仓销售数据,精准调整产地端生产计划,通过前置仓“轻量化”市场适配和中心仓规模化供应链底座的紧密衔接,有效解决了环江木业传统模式中“生产与市场脱节”等痛点问题。三是“流出地:流入地”,品牌杠杆转换区域价值。设立环江木业深圳公司和“顶卡花”(毛南族特有服饰花竹帽音译)环江香桉、香杉区域品牌展销中心,安排环江国有平台公司员工驻点经营,日均接待采购商20余人次,助推环江从传统“生产地低价批发”向“销地品牌化零售”、原木流出地向流入地的蝶变跃迁。
三、示范效应:创新协作帮扶模式,打造可复制协作样板
一是构建产业帮扶造血式发展体系。宝安与环江以粤桂协作为纽带,以前置仓为“市场转换器”,将分散的“特色产业”升级为“产业集群”,构建“全链条赋能+前置仓枢纽”的造血式发展体系,推动环江林业从“资源依赖”向“产业集群”跨越,形成“政策扶持—产业集聚—市场辐射—联农带农”的闭环发展路径。2021年结对以来,两地携手打造林产业集群,累计投入粤桂资金8706万元建设厂房11栋,建筑面积约6.8万平方米,共同打造环江现代林业产业园。目前,园区已集聚超百家林木业企业,2024年产值同比增长近5倍,新增规上企业数量占河池市一半以上。二是打通消费帮扶品牌化上行通道。充分利用前置仓和展销中心综合服务平台,直接有效将单独展销林产品扩展至环江优质矿泉水、蚕丝被、生态酱油等20余种特色产品展销,服务大湾区企业超50家,为特色产品拓宽“产供销”路径,带动相关产品成交额突破2000万元,成为“环江品牌出山入湾”的核心支点,实现特色产品产销“单打独斗”变为“抱团共赢”的良好局面。三是探索社会帮扶可持续共赢机制。突破传统单向援助模式,创新“园区结对+村企联建”双轨机制,通过资源共享替代捐物捐款,推动环江工业园区与宝安产发集团建立粤桂首个跨区域园区联盟,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创新建立“飞地收益反哺”、“效益阶梯分红”机制,以法律协议规范多方利益联结单位的权责划分,法治化保障联农带农效果,打造社会帮扶可持续共赢可复制样板,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