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立足优势特色资源,依托世界长寿之乡品牌优势,构建科技协作机制,持续提升粤桂产业协作质效,通过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研人才交流、加大政策资金支持产业发展,为推动巴马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协作力量。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推动协同开发,打造产业“硬支撑”
坚持科技赋能、链式发展,着力于打造“科技+产业”的创新生态模式,充分发挥改革的引领作用,聚力推动产业链式高端发展。
一是构建香猪全产业链体系。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所牵头组建香猪产业研发攻关团队,运用前沿农业科技,结合基因技术,精准对接巴马香猪产业,开展关键共性的技术研究,成功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找到一条显著提升农业效率与质量的有效途径,即利用科学合理的保种技术和医学应用价值开发,可实现一头巴马香猪的价值从1500元到3000~5000元的突破,为下一步促进巴马香猪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功通过保种扩繁和医学模型创制等实现巴马香猪纯种保种,提升育种效率,开发出首款国产化生物芯片“天鹏香芯”,有力推动瘦肉猪选育,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试点实施“稻薯猪”项目,建设200亩马铃薯新品种示范基地,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成功案例。推动畜禽屠宰加工与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建设,逐步补齐香猪屠宰加工、冷链、仓储、物流短板。建成巴马香猪资源开发工程中心的巴马香猪试验基地,建立高效精准猪基因编辑体系,培育出3个基因编辑小型猪,推进巴马香猪产业从食品向医学应用领域发展。
二是建设“圳品”品牌基地。开展科技助推乡村振兴合作,推进巴马县名优农产品基地、食用菌产业核心示范区申报“供粤基地”“供深基地”以及“圳品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健康食品“圳品”认定。截至目前,巴马县已有6处基地通过“供深基地”认证,成功引导多家东部企业在巴马投资或新增年度投资逾4.728亿元。累计通过深圳市“圳品”认定17个,正在协助巴马正中长寿食品公司等4家企业9款产品申报“圳品”评定,产业协作额度及“圳品”认定数量均居河池市之首。
三是打造科技成果转换平台。与广西大学、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所、广西中医药大学等高校院所、科研企业和知名院士合作,联合创建生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益生菌工程研究中心、省级香猪资源开发工程中心、巴马乡村振兴研究院,全力推进精准生物育种中心、特色民族医药研究中心和农产品标准研究中心组建,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抗病(逆)和适应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研发推出一批茶油、香猪、矿泉水及渔业等科技创新成果,为巴马现代农业、食品产业等推向市场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2023年以来,以三家研究中心为载体,申报科技计划项目6项,切实提升巴马县园区企业、基地、平台的科技项目承载力。累计投入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R&D经费1680.7万元,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3项,深圳基因组所3个巴马小型猪专门化品系被认定为中国实验动物新资源。通过“科研单位+基地+村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培育出优秀性状巴马香猪,成功降低饲养成本,为13个帮扶村提供优良种猪、技术指导和优先安排农户务工等服务,推动巴马香猪产业规范发展,带动群众增收,受益群众50户200人。建立涵盖水果种植、生态旅游、农业技术开发等业态的科技创新扶贫产业基地,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受益群众逾917户3986人。升级改造巴马县燕洞镇粤桂科创水果种植基地,创建深圳国际食品谷巴马产业园,培育高端水果、蔬菜的新品种,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具有巴马地域特征的高端产业集聚基地和技术示范基地雏形初显,为巴马特色现代生态友好型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模式示范和技术支撑。
促进科技人才交流 实现信息共享,增强产业“软实力”
巴马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工作理念,不断优化完善科技人才共引共育体制机制,有效提升县域基层的人才吸引力、竞争力和软实力。
一是拓宽引才途径,加强“引”。积极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参加各大高校专场招聘会,招录急需紧缺人才245人。充分利用国家“组团式”帮扶机遇,聚焦产业发展短板,“柔性”引进教育、医疗、农业科技的专家学者28人。充分发挥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所、广西大学产教融合研究院等平台作用,通过与国内高校院所联合培养、产学研深入融合等多种方式,打造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引导、吸引项目科研团队师生实地进驻巴马开展科技研发,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专业型人才,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八桂大地上”,打造人才输送正循环。目前,已有近80人进驻巴马科研基地开展科技研发工作,培养研究生30余名。
二是创新培养模式,强化“育”。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和本土人才短板,创新构建“集中学+到生产一线实践+集中交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变“灌输式”为“互动式”,让乡村振兴人才在田间地头学习实用的生产技能。2023年以来,共开展生猪养殖、甜茶种植等24个专题培训班,田间授技支招13次,培训3200余人次,惠及脱贫人口2125人。选派科技特派员到巴马乡镇、到村户开展创业式服务,提供巴马本土科技人员进修提升名额,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巴马的转化进度。聚焦打造“素质高、能力强、留得住”的专业人才队伍,以深圳-巴马两地培训的方式,选派近100名中青年人才参与粤桂协作乡村振兴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专题培训班,着力补齐本土人才短板。
三是落实人才激励,真心“留”。严格落实《巴马瑶族自治县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激励暂行规定》精神,对引进的人才,在享受工资报酬基础上,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硕士、博士等每月增加2000元至600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硕士、博士在巴马县购房分别给予购房补贴5至10万元。2023年通过县级人才专项财政资金先后兑现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生活补贴153万元,提供人才住房20余套,发放购买补贴25万元。
加大政策资金支持 多方统筹联动,培育产业“后备军”
一是构建科技创新经费优先保障机制。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创新条例》要求,严格落实调整年度财政性科学技术经费,2023年县级财政安排的科学技术经费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7%,超出1%的指标。落实粤桂协科技创新资金推动产业发展,2020年以来投入粤桂帮扶资金2486万元建设巴马香猪保种繁育、生态循环养殖基地,对基地进行配套改造升级,推动巴马香猪的农业和医用价值研究。
二是构建规上企业科技研发联合指导机制。联合统计、税务等部门深入县内所有规上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研发投入归集报统、研发加计扣除指导培训,指导规上企业开展科技研发项目立项。2022年规上企业总研发经费支出共1075.2万元,较2021年规上企业总研发经费支出159万元同比增长77.6%。
三是构建科技企业入库推动机制。2023年市级下达巴马县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4家,截至目前,巴马县已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6家,超额完成市级下达的评价入库工作任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