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的韩江在粤东潮汕平原有一条分支河道“莲阳河”,河畔一座以“狮头鹅”闻名的古镇正经历着蜕变。2024年7月31日,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选派的吴鑫肩负使命来到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担任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不到一年时间,他以“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的工作作风,带领团队在防返贫监测、产业振兴、民生保障等领域交出亮眼答卷,让这座千年古镇焕发出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九天驻村察民情:用脚步丈量帮扶初心
“刚来隆都时,我连潮汕话都听不懂,但老百姓的眼神和笑容是共通的。”回忆起初到岗位的情景,吴鑫翻开泛着汗渍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村民的家长里短。为快速融入当地,他主动申请在村民吴汉山家寄宿九天,每日跟着下田插秧、喂鹅,晚间围坐在竹椅上听村民讲述着致富的心愿。这种沉浸式调研让工作队掌握了全镇15个行政村(社)的产业底数——既有200余家狮头鹅养殖加工企业的产业基础,也存在农产品附加值低的痛点。他多次组织工作队成员与当地村干部、企业代表、村民座谈,反复推敲每个项目的可行性,力求让帮扶工作精准对接隆都镇的实际需求,为乡村振兴锚定清晰航向。基于调研成果,吴鑫将狮头鹅产业升级、防返贫监测、教育医疗提升列为三大主攻方向。
七户清零筑底线:把民生痛点变成幸福支点
“吴队长,我家电视又能看新闻了!”隆都镇前美村村民林淑娥的笑容,是吴鑫最珍视的“帮扶成果”。作为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林淑娥家因电视机故障而无法观看,吴鑫得知后不仅带队修好电视,还组织集体捐款帮助缴纳了收视费。这种“小事不小看”的帮扶理念,贯穿于工作队防返贫监测的全过程。
针对全镇7户监测对象的不同情况,吴鑫创新建立“一户一策一专班”机制:为患有精神疾病的村民协调残联、医院完成残疾鉴定,使其每月获得280元补助;每逢传统节日,他都会带着米、油等物资走访,用潮汕方言送上节日祝福。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7个监测对象的家庭档案,封面上标注着每个家庭的关键诉求和解决进度。2025年6月,随着最后一户监测对象通过产业分红实现稳定增收,隆都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全部“清零”。正如他在帮扶总结中所说:“防返贫就像守堤坝,每个漏洞都可能酿成大患,我们必须用脚步筑牢防线。”
一只鹅的产业链革命:从“零散养殖”到“产业新城”
“隆都鹅要飞出潮汕!”这是吴鑫在狮头鹅产业调研会上的宣言。面对全镇200多家鹅企“小散弱”的现状,他接过前工作队的“接力棒” ,将狮头鹅产业城项目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号工程”。为推动项目落地,他带领团队推动完成项目验收结算,赴广西、重庆等地考察取经,积极与多家企业招商洽谈。更令人称道的是吴鑫的“链式思维”——他不仅盯着产业城建设,更着眼于全产业链提升。通过沟通市、区两级狮头鹅产业协会,联络汕头市白沙畜禽原种研究所,推动狮头鹅种源保护和白羽种鹅开发推广;助力举办“狮头鹅文化节”,将狮头鹅美食与潮汕侨乡文化结合,打造乡村旅游新IP。“我们要让隆都狮头鹅不仅是道菜,更成为一张名片。”吴鑫指着产业城规划图上的“鹅文化博物馆”展区说。
双轮驱动惠民生:让教育医疗触手可及
作为深圳市卫健委派出的干部,吴鑫将医疗帮扶作为工作重点,不仅协调深圳眼科医院专家团队开展义诊,更推动建立“深圳—汕头”医疗协作机制—每年安排30名汕头医疗技术人员到深圳三甲医院进修,深圳专家每月到隆都坐诊。在他的争取下,后方单位和爱心企业捐赠的63万元,让镇卫生院从环境到设备都有了质的提升。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医师来隆都中心幼儿园做先心病筛查义诊
教育帮扶同样润物无声。工作队申请后方单位为镇里的前沟小学、樟籍小学、上北小学、中心幼儿园捐赠了约4万元的书籍和文体器材。这或许是对工作队帮扶工作最生动的诠释:医疗与教育如同车之两轮,载着隆都驶向更光明的未来。
山海情深再出发: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
站在莲阳河堤岸远眺,隆都镇的变化触目可及:狮头鹅产业城屹立于斯,清淤后的沟渠清澈见底,卫生院的彩超室里村民有序排队检查。“帮扶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山海协作。” 吴鑫常对队员说。当夕阳洒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吴鑫又踏上了走访的路。他的笔记本里,新的帮扶计划正在书写——引入羽绒深加工企业、启动古村落活化......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文字,终将化作隆都镇乡村振兴画卷上的生动笔触,见证着特区干部与潮汕百姓携手共绘的共同富裕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