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委会的介绍下,我加入到了喀什设施农业公益项目,10月份,我棚里的圣女果开始收获,产量接近3吨,现在已经卖了2万元,我打工一个月只能收入3000元,种温室比打工效益要好多了。”喀什市英吾斯坦乡的种植户亚森江说。近日,记者来到喀什市深喀现代农业产业园,实地采访了在智能化温室大棚中工作的种植户,感受到了冬季圣女果丰收的喜悦,也切实感受到了科技为种植户带来的变化。
这一系列成果来源于深圳科技援疆的不懈努力。今年6月,深圳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喀什市人民政府、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三方共同发起了喀什设施农业创新项目,总体规划了“喀什南疆绿洲农业科创中心运营和中式效能温室应用+日光温室智能化改造+设施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创新解决方案,项目实施半年以来,初步探索出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如何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的路径。
在深喀现代农业产业园内,5座大楼拔地而起,建成了喀什南疆绿洲农业科创中心,成为深喀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深圳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在喀什南疆绿洲农业科创中心投资5000万元,并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喀什大学共同打造,集聚国内外科技要素,进行绿洲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的平台。对内服务喀什地区、新疆的现代农业发展,向外输出技术、设备、模式和产品,引领“一带一路”沿线中亚、南亚等国家的现代农业发展。
在喀什南疆绿洲农业科创中心里,深圳援疆前方指挥部、喀什市、腾讯SSV支持中国农科院都市所研制中式效能温室,并在喀什落地实验。中式效能温室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可持续经营的新型设施农业产品,按照中国农科院都市所的设计理念,其建设成本仅为荷兰文洛型玻璃温室的1/2,运营成本仅为2/3,产出水平约为日光温室的2倍,空间利用效率更高。“我们的核心理念是转化出戈壁的设施农业,向沙漠戈壁要食物,打造绿洲农业科技高地。”喀什南疆绿洲农业科创中心运营负责人刘可成介绍。
针对传统日光温室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低的问题,深圳援疆前方指挥部、喀什市支持腾讯SSV,在喀什市落地“为村耕智”日光温室智能化方案,利用物联网、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日光温室进行智能环控改造和智能水肥改造,降低劳动力、水肥资源消耗,并提高温室产量。计划共同投资1400万元在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的65座日光温室进行智能化改造。目前,由腾讯SSV投资实施的20座温室已完成智能化改造,已为种植户带来近30万元的收入,其中最多的一座温室收入超过2.5万元。“这些收入数据表明,科技对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利用物联网、数字化技术,在专家指导下,一个零经验的种植户也可以超过本地最高的产出水平,随着种植户不断积累经验、提升种植水平,其单产水平、产品品质会不断提升,收益会更加可观。”喀什市日光温室智能化改造公益项目组成员、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为村发展实验室高级项目经理程泽南介绍。“后续,我们会继续总结经验,在深圳援疆前方指挥部和喀什市的支持下,将这一模式向全疆乃至全国复制推广。”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一系列科技成果的落地实施,让农业也变得高大上起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此。喀什市英吾斯坦乡的村民麦尔旦说,“我2000年出生,今年23岁,毕业之后一直在打工,今年8月份,村委会跟我说有这样一个项目,我就来看了一下,虽然我从来没有种植的经验,但是看到这里有专业的老师指导,设施设备也这么先进、智能,我就开始在这里参加这个项目。8月9号开始种的黄瓜,9月2号就有了第一批的收获,300公斤,卖了2000多块钱,3个月下来我收入2.4万元,比我父亲一年的收入都高。”种植户不断学习到现代农业技术,他们参与现代设施农业、相信科技的信心也被振奋起来,麦尔旦表示,明年他要让他学园艺的弟弟一起回来,他负责管理,弟弟负责技术,两兄弟要一起在园区创业。
未来,深圳援疆前方指挥部将继续联合喀什市、腾讯SSV,继续实施喀什设施农业创新项目,以提升喀什设施农业生产力、竞争力为目标,进一步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的设施农业技术,为喀什市培养一批设施农业职业农民,将喀什市打造成为南疆设施蔬菜的主产区和科技示范的核心区,示范引领南疆绿洲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