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深圳正以先行示范的姿态,凝聚各方力量,持续发挥产业、技术、创新、人才等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近期,我们收集整理出“深圳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20+典型案例,汇聚了来自深圳的众多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优秀实践案例,涵盖产业帮扶、科技赋能、人才振兴、教育支持、医疗健康等多个重要领域,全方位展现了深圳社会力量在乡村广袤大地上的积极探索与卓越成效。现开设《“深圳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20+典型案例》栏目予以刊发。
案例摘要:在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指挥部、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驻后宅镇工作队的支持指导下,深业集团深入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坚定不移推进省委“百千万工程”建设,全力落实对口帮扶汕头市南澳县后宅镇任务,围绕“国企赋能、镇村联动、多方共赢”帮扶思路,充分结合深业高科农业优势与南澳独特自然禀赋,聚焦一个标杆项目带动农业、旅游两大产业提质升级,促进村集体、村民与企业三方共赢的“1+2+3”发展效应,突出高站位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通过“三结合”“三注重”“三创新”等系列举措,匠心打造了南澳四季西山田园农旅融合项目(即“西山科技农业休闲综合体”),助力对口帮扶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双提升的良好成绩,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深业方案”。突出高站位谋划,“三结合”构建对口帮扶新路径规划先行与合力推进相结合。2021年7月起,深业集团与深圳市国资委结对帮扶汕头市南澳县后宅镇,帮扶初期,深业集团主要领导带队先后深入南澳岛进行实地考察调研6次,与当地政府多次召开联席会议,精准把脉当地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着眼长远制定了《深业驻后宅镇工作队帮镇扶村五年规划(2021-2025)》,规划时间超三年帮扶期限,明确了以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为核心的发展目标,清晰谋划帮扶“路线图”。2022年4月,深业集团与后宅镇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重点攻坚方向聚焦乡村基础设施提质与可持续产业体系构建,形成了“五年规划定方向、合作协议抓推进”的递进式帮扶方针。输血补气与造血强体相结合。深业紧密结合后宅镇实际情况,在2021年帮扶初期即投入260万元,迅速完成了县人才驿站改造、宫前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消费帮扶等首批5个帮扶项目,完善当地人才服务配套、党建空间载体等基础设施,后续在深圳市2023年“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中,通过市慈善会定向捐款300万元用于产业帮扶工作。同时,深业充分发挥农旅项目建设的丰富经验,与南澳岛独特的旅游资源实现深度融合,精准选定四季西山田园农旅项目作为产业帮扶重点。项目建成后由深业集团子公司农科集团与汕头市南澳县后宅镇共同成立的南澳四季田园农旅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发展四季可游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态,丰富拓展当地旅游资源,缓解海岛旅游淡旺季失衡难题。组织共建与人才赋能相结合。深业集团与后宅镇共同制定《共联共建人才交流方案》,持续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双方开展人才双向跟班交流学习近20人次,营造了党建互促、服务互联、专业互助、共同发展的基层党建生态;先后选派10名优秀青年干部组成两批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与项目建设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了产业帮扶效能,针对项目发展,派驻4名农业与园区建设专业的技术专家常驻项目,其中1人为农业领域的博士,为项目建设运营及当地农业技术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联合镇企村三方成立“大党委”,由深业选派的项目负责人任党委副书记,突出党建引领,高效决策,促进产业发展,成为党建引领在深汕两地开展乡村振兴合作的有益实践。突出高标准建设,“三注重”打造产业帮扶新引擎注重因地制宜,精心设计项目功能板块。南澳四季西山田园项目利用深圳帮扶资金及自筹资金总投资约6500万元,占地面积约208亩,立足南澳岛独特的生态本底和区位优势,深度结合周边自然人文环境,尊重场地肌理,设计规划“一廊三板块”,以滨水田园休闲走廊为生态纽带,串联高科农业种植区、高科农业展示区、特色民宿区三大功能板块,建设集乡村旅游、农田耕种、休闲采摘、主题民宿、高科农业及科普教育基地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和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注重资源利用,高效盘活农村土地资产。针对当地土地碎片化、撂荒化严重等问题,通过村集体进行承包租赁、流转经营等方式,积极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推行“小块并大块”,通过农用地流转将零散的“补丁地”“巴掌地”整合成连片规模化用地;实施“闲置变增值”,盘活利用撂荒地等闲置土地资源统筹纳入项目建设用地;探索“资源变资产”,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村集体和农户持续受益。项目一期仅用8个月即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项目二期创新引入网红成品屋等模块化装配式建筑技术,实现建设质量与效率双提升。注重科技兴农,多措并举赋能高科农业。构建起“智能装备+数字系统+高科种业”于一体的科技支撑体系。引进荷兰智能温室控制系统,集成环境监测、水肥管理、气候调控等智能化模块,实现对温室内的风、光、水、气、肥24小时全天候自动监测与智能管理。运用物联网技术搭建数字管控系统,为农业种植、管理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处理、数据分析能力。针对海岛淡水资源短缺,灌溉和排水设施不完善,耕种条件较差等现状,与华大基因等科研院所合作,在南澳共同建设多年生稻种植试验示范园,推广“一次种植、多次收获”的轻简化栽培模式,每亩可减少约600元的生产成本。突出高水平运营,“三创新”共创农旅融合新标杆创新运营模式,探索多方共赢合作机制。针对项目运营,由当地政府牵头主导,深业派驻农业、运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团队进驻,与后宅镇组建合资公司实施市场化运营管理,项目的运营利润由项目合资公司、南澳县后宅镇经济联合总社、深业农科按照4:4:2的比例进行利润分配,用于帮扶后宅镇提升村集体经济,探索出新型联农带农发展范式。创新助农方式,助力“三农”建设提质增效。项目坚持以“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运营导向,不断创新助农兴农方式,整合流转撂荒地131亩,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种植南澳当地特色农作物。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建成两座数字化智能大棚,采用先进的环境控制系统和种植技术,实现南澳特色农产品白珠苦瓜四季循环生产,每季度可亩产白珠苦瓜约2000斤。
创新服务形式,营造科教研旅多元场景。依托南澳县年接待900多万游客的资源优势,并结合当下中小学科普教育、研学体验等需求,与南澳县教育局、广东省旅控集团、汕头研学协会等单位对接合作,丰富市民亲子游玩、游客观光、企业团建、学生科普研学等服务场景,举办了“走进艺术田园,编织百千万丰景”、南澳县首届迎春花市等主题活动20余场。项目在2024年被共青团汕头市委授予“青少年社会教育实践基地”称号。
通过纵深发展的帮扶模式,深业不仅形成系列对口帮扶经验,更在多维经济效益和立体社会效益中激活乡村振兴动能,筑牢发展根基。一是帮扶模式纵深发展,形成对口帮扶系列经验。
1.形成对口帮扶精准落地经验。从帮扶前期进行深入调研详细了解当地需求,到统筹规划帮扶路径精准落地产业项目,再到组织共建人才赋能夯实根基,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对口帮扶递进式推进机制。
2.形成产业帮扶长效机制经验。从2016年至2021年定点帮扶河源市松林村,通过孵化螺旋藻鸡蛋产业帮扶项目,深业形成了“资源挖掘、优势互补、资金注入、技术导入、市场对接、自我造血”的产业帮扶闭环体系,项目在帮扶结束后仍继续运营,持续为村集体经济、村民增收。秉承这一理念深业集团选定四季西山田园项目,为当地打造“带不走”的产业项目。
3.形成产业帮扶项目快速建设经验。通过高标准设计、高效能整合、高科技赋能等举措,形成土地经营流转、快速建成运营等系列建设经验,为同类项目建设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板。
4.形成农旅项目高效运营经验。深业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深度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瓶颈与市场需求,梳理出一条从需求侧创新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运营方式,不仅高效地完成了对口帮扶任务,促进了村集体与农民增收,也为企业本身拓展了业务发展方向。二是经济效益多维迸发,激活乡村振兴强劲动能。
1.既保护农田又盘活低效土地资源。完成131亩撂荒地整合流转,通过农田流转工作拉动西山农村9个村民小组年收入增收共计68.75万元,并将根据市场导向逐期提高租金标准,同时对流转土地进行复耕种植当地特色农作物。
2.既保证短期收益又创造长期效益。签署项目委托运营合同生效之日起三年内,向项目所在地受益村每年支付12万元扶持资金,用于帮扶后宅镇提升村集体经济。项目建成投入运营进入稳定期后,预计年收入可超1000万元,其中利润部分按照40%反哺后宅镇经济联合总社。
3.既赋能南澳旅游金字招牌又拓展深业“四季”品牌矩阵。通过四季西山田园示范项目,带动周边片区经济增长,协同推进南澳环岛北线乡村振兴示范带发展,助力南澳旅游建设。同时,深业根据自身农业板块战略规划,持续拓展“四季”农旅品牌矩阵,形成一定市场规模。目前已布局深圳大鹏四季滨海田园、韶关新丰四季滨江田园、深圳福田四季花谷、湖北仙桃四季花谷等多个市场化“四季”农旅融合项目。三是社会效益立体显现,筑牢乡村振兴发展根基。
1.增加就业岗位。项目成熟运营后,预计为当地提供长期就业岗位约60个,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2.培养人才梯队。充分发挥项目人才团队在项目建设运营、高科农业发展等方面的经验,通过落地“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本地化招聘等形式,为当地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业的新型农民队伍。
3.提升乡村治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持续对当地环境进行绿美提升,有效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生动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