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企业创新非遗工坊模式,助推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
信息来源: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 发布时间:2024-09-19 14:51:06

  近年来,深圳市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其中,非遗工坊建设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受到了广泛关注。深圳企业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推动了对口地区的快速发展、带动当地居民就业,还为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日,由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牵头组织的“深圳企业助力乡村振兴”专题宣传系列活动走进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非遗生活馆。近距离了解这家中国非遗产业化运作、品牌化运营的引领者、深圳市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单位(唯一企业单位)深圳市非遗生活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非遗生活”)。该公司整合了多年来在非遗产业化方面的经验,包括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创新、产业资源整合以及国内外渠道拓展等方面的优势,累计帮扶20个地级市、涉及到87项国家级非遗,带动10万余人通过非遗技艺就业。在具有较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含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资源的区域,筹建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非遗工坊,导入相关的非遗文创、非遗体验、非遗践行、非遗旅游、非遗客栈等业态,强力赋能和提升乡村振兴事业。

  “一根针”带动农牧民脱贫,有效变“输血”为“造血”

  苗绣的代表作百鸟衣、水族的马尾绣、蒙古族王府刺绣……走进深圳非遗生活馆,仿佛踏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非遗世界。这里汇聚了全国40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情感。据深圳非遗生活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魏素莹介绍,虽然展馆面积有限,但这里呈现的是她过去二十多年深耕非遗领域的成果与情怀。

  值得注意的是,展馆一楼的一面墙上挂满了将传统的蒙古族王府刺绣,据介绍,该项目被评定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扶贫项目,带动内蒙古科右中旗2895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精准脱贫,通过“集中培训、上门辅导、手把手教授”,让贫困户通过产业技能摆脱贫困,有效带动贫困农牧民增加收入。“我们参与乡村振兴的方式更多的是将‘输血’改‘造血’,挖掘当地特有的非遗技能,进行培训和工艺创新,让绣娘回家,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魏素莹这样说道。

  作为福田区扎根20多年的民营企业,非遗生活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与乡村振兴结合。魏素莹表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她的足迹遍布了23个省市、46个民族,拜访了300多位民间艺人,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影像和载体。这些珍贵的资料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民族历史的尊重与传承。

  目前,非遗生活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已经成功将80多项国家级非遗实现产业化,签约了近300位国家级传承人,产品类别涵盖13个品类、近800个产品样态。这些产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更在设计和品质上达到了国际水平。带动全国数十万人的就业,形成了年产值达2亿元的规模。这不仅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捆竹”需走向市场,非遗工坊品牌化之路引领乡村振兴;

  在谈到非遗文化的现状时,魏素莹深感忧虑。她指出,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正在逐渐消亡。同时,传承人的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重,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非遗技艺,导致非遗文化的传承面临巨大挑战。于是,她带领团队深入各地,与非遗传承人进行对接,将非遗文化进行产业化、创新化,带领他们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据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非遗工坊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为非遗工坊的建设提供了明确指导。深圳企业在这一政策背景下,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了非遗工坊建设的深入开展。

  2024年1月1日,由深圳援建的“寻乌调查·1930”红色文旅街区正式开街,“深寻文化惠民周”精彩上演。街区内张灯结彩、人潮涌动,洋溢着浓厚的新年氛围,街区全方位展示寻乌红色文化新风貌,多方面呈现深寻文化合作新成果,为广大游客带来与众不同的“红色文旅体验”。

  据了解,非遗生活在深圳对口帮扶地区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打造非遗工坊,据非遗生活文化产业研究院高级顾问张春田博士介绍,寻乌县的非遗工坊正踏上一条品牌化、产业化的新征程。张博士表示,非遗工坊必须以非遗项目为依托,目前为止经过对65项非遗技艺的深入梳理,寻乌县成功筛选出5项具备产业化和大规模就业条件的非遗技艺,包括酿酒技术、油茶制作技艺、茶叶制作技术、皮雕和木雕。

  为了充分发挥这些非遗技艺的价值,张博士强调品牌化的重要性。他带领团队为每一项技艺制定了品牌化规划和梳理,旨在通过品牌的力量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此外,他们还从全国引进优秀的竹编技艺,与寻乌当地竹编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竹编文化村。

  在竹编文化村的建设中,非遗生活特别关注当地中老年人的就业问题。通过引入简单易上手的竹编项目,为当地创造至少200个就业岗位,让中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还计划进行技术培训、产品设计和线上线下销售等一系列工作。

  同时,记者了解到非遗文化尤其关注非遗产品的多样化开发。以茶籽油为例,他们计划将其拓展至美容保健领域,通过深化产品设计和与保健行业的对接,提升产品附加值,为当地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魏素莹告诉记者,非遗工坊的品牌化通过发掘和利用当地的非遗资源,可以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推动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这不仅可以带动当地居民的就业增收,也可以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她表示,非遗工坊的品牌化之路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她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来,共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乡村的繁荣发展贡献深圳力量。(来源:读特)

附件下载:
相关法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