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喀同心润边疆,高原送教育新人——广东省第五批大学生深圳援疆支教团赴塔县送教及开展红色实践活动掠影
信息来源: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 发布时间:2025-05-16 14:29:24

  为深化深喀教育协作,弘扬爱国戍边精神,“五一”节期间,广东省第五批大学生深圳援疆支教团在深圳援疆教师、喀什市第五中学副校长陈汉周及支教团领队薄迎迎、张文恒的带领下,赴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开展“送教传温情,共筑边疆梦”主题活动。支教团成员在探访历史文化、学习守边精神和送教课堂中深化家国情怀,以教育为纽带,在帕米尔高原播撒希望,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使命,为南疆基础教育注入“深”情力量。

  高原送教:点亮希望灯塔

  在拉齐尼小学,支教团成员精心准备了四节精彩的趣味课程,涵盖科学、美术、语文、体育等领域,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场寓教于乐的知识盛宴,这些课程巧妙融合趣味与知识,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探索与创造的种子。

  深圳大学支教团成员在二年级(1)班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曾博闻同学通过“塑料棒吸附纸屑”实验,让纸屑在棒子上“跳舞”,直观演示静电现象,激发孩子们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探索热情;吴俊琛同学设计了气球摩擦头发吸附纸屑比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静电原理的理解,学生们分组实践,在欢乐的氛围中探索科学奥秘。

  在二年级(2)班,一堂以“我心目中的草原”为主题的趣味美术课由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支教团成员展开。郭安妮同学和她的团队使用油画棒,丰富孩子们的艺术体验。队员们引导孩子们回忆生活经历并参与 “抓草原” 互动游戏,最后的自由创作作品,尽管孩子们的笔触略显稚嫩,但每一幅作品却都饱含着对草原的无限遐想。 

  三年级(1)班的“潮汕美食”趣味语文课堂也在有序进行。韩山师范学院的陈少真同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新疆美食馕和潮汕美食——粿,联系起来。课上,全体同学用新学的潮汕方言齐诵“我爱中国”、“我爱新疆”,稚嫩童声回荡在帕米尔高原。课堂别开生面,趣味盎然。

  体育馆中,三年级(2)班的孩子们正充满着朝气、期待着体育课。嘉应学院的梁健艺和队员们策划了“顶碗竞走”和“鸿运当头”游戏,孩子们两两搭档,用额头默契地顶着气球,以接力的形式进行折返跑。他们紧紧相依,步伐协调一致,向着目标奋力奔跑,加油声、欢笑声交织成一曲欢快的乐章。

  拉齐尼小学是“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的母校,始建于1965年,此前学校名为提孜那甫乡小学,为弘扬拉齐尼·巴依卡热爱祖国、对党忠诚、心怀大爱、舍己为人的精神,在2021年3月更名为拉齐尼小学。通过影像资料支教团成员了解了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的戍边事迹以及拉齐尼本人为解救落入冰窟的儿童英勇牺牲的事迹。陈汉周说:“拉齐尼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与奉献,作为援疆教师,我们更要扎根边疆课堂,为孩子们点亮理想的明灯!”

  红色实践:淬炼初心使命

  5月5日,支教团成员赴塔县石头城遗址参观学习,这里曾是玄奘法师西行路上的重要一站。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故土上,支教团成员深切缅怀玄奘法师,探寻他留下的精神财富。石头城历史文化陈列馆内的帕米尔高原历史文物、丝绸之路商贸遗迹以及塔吉克族民俗展品,系统展现了边疆多民族共创辉煌的历程,让支教团成员们进一步了解了当地的历史文化。

  丝路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精神图腾。在历史的光影交错间,大家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贤对话,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古代文明的璀璨辉煌,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由衷的敬仰。

  在海拔5100的红其拉甫国门,呼啸的寒风吹起鲜红的五星红旗。界碑旁,“中巴友谊万岁”的铭文历经数十年风雪依旧清晰。深圳大学的杨俊杰同学动情表示:“教育援疆何尝不是另一种戍边?我们都在用青春守护祖国的边界。” 领队薄迎迎老师总结:“国门飞雪,是一次初心的淬炼。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让学生看见——在祖国需要处,永远有站立的身影。” 

  此次活动是深圳教育援疆“行走的思政课”系列实践之一。未来,支教团将持续挖掘边疆红色资源,将国门下的感悟、遗址中的启迪融入教学,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雪域高原生根开花。(来源:深圳援疆公众号)

附件下载:
相关法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