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同时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做好深圳“三农”、乡村振兴和帮扶协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025年深圳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部署要求,按照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工作安排,坚持干字当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支援合作、东西部协作、省内帮扶协作,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深圳特点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为全省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深圳力量。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一)持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走深走实。将政治理论学习纳入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持续抓好深化内化转化工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不折不扣落实政治要件闭环落实机制,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完成机关党委换届,推进党组织“标准+质量+示范”建设,打造“一支部一品牌”,持续开展“四强”党支部创建和“四好”党员选树工作。实施“党建+”项目,推进党建与业务共融共促。组织开展“核心能力素质大讨论”、“一对一”挂点联系以及前方对口地区党建共建等活动,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创新活力。
(三)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巩固深化纪律教育成果。完成机关纪委换届,加强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管。按照上级部署,开展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前后方联动监督,确保资金、项目、干部“三个安全”。
(四)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常态化开展“知事识人、序事辨材”。开展干部能力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年轻干部“雏鹰计划”,推动学习型机关建设,大力抓好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与考核结果运用,不断强化队伍建设质效,持续营造担当作为、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
(五)持续做好重大风险防范化解等工作。严格执行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网络安全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实行“季度定期研判+专项即时研判”机制,在“三农”领域、乡村振兴推进等关键工作中开展专题风险筛查,防范化解各类舆情风险。持续做好国家安全教育、保密教育、安全生产、信访维稳、法治政府等工作。
二、大力发展具有深圳特点的现代农业
(六)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耕地保护责任,积极抢抓农时开展春耕备耕,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完成省下达的粮食播种面积及粮食产量任务。强化部门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积极探索超大城市“菜篮子”工程发展路径,修订《深圳市菜篮子基地认定、监测与考评管理办法》,强化协作合作,积极引导我市企业到对口地区等地建设市菜篮子基地。
(七)加快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围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深圳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库,支持农业基因组学等基础前沿探索,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农业科技创新生态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争取农业农村部在深建设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综合融资服务子平台。做好深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迎评工作。编制《深圳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五五”规划》。
(八)大力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新认定一批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推动更多深圳企业进入中国农业500强,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农业企业集团,形成“链主”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态势。实施农业服务贸易促进行动,鼓励农业企业“组团出海”,做大农资农机、流通营销、技术服务等规模,帮助深圳企业在全国全球涉农领域找市场找机遇,持续提升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能级。
(九)在区域协调中发展现代农业。不断丰富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推广深圳智慧农业典型案例经验做法。滚动更新我市涉农企业资源库,推动落地一批深圳农业科技成果示范项目,支持深圳农机装备企业加强农业无人机、智能监测农机设备等在对口地区推广应用,支持深圳数字科技、信息技术企业在对口地区打造“数字乡村”、智慧农场以及农产品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三、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十)开展强区富民兴村行动。持续抓实抓细防止返贫监测识别,确保合作区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做好“土特产”文章,做强新园村“蚝山蚝水蚝风光”、新里村“粤禾丝苗”生态大米、明热村“胭脂红”番薯、冰深村“鸭脚土蜂蜜”等特色品牌。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打造精品旅游路线。推动优稀水果产业园等农业产业园提质增效,加快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深汕示范园区建设,形成多元融合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
(十一)深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推进“五光十色”都市乡村示范带等重点项目建设,高水平建设4个美丽街道,完成9个典型村和5个乡村振兴示范带节点建设。推动合作区做好农房管控、风貌提升、“四好”农村路、充电桩建设等工作。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省下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黑臭水体整治目标任务,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力度,持续开展“村庄清洁日”活动。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推进文明乡风建设。
(十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探索实施“点状供地”,保障乡村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健全多元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政策。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机制,推动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应上尽上交易平台。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
(十三)强化省内产业协作合作。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委托+代工”“生产+服务”等合作形式,深化与汕头、河源、汕尾、潮州4市对口帮扶协作及惠州3县产业协作,实施省内协作项目50个以上。推进营商环境对口帮扶,扩大两地跨城通办事项范围。全力支持龙川新城高标准建设,助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十四)扎实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强化驻镇帮镇扶村干部建设,抓好干部培训和能力提升,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政策精通、业务熟练的工作队伍。落实市指挥部,县、镇工作队主体责任,加强驻镇帮镇扶村干部日常管理,不定期采取“四不两直”、实地抽查检查等方式,推动驻镇帮镇扶村干部履职尽责。深化重点帮扶工作落实,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长效机制。协同推进美丽乡村提质、美丽圩镇建设等攻坚行动,深化乡村产业帮扶,重点打造一批特色农业项目,确保“驻”出成绩、“帮”出成效。
四、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及省交给深圳援疆援藏、东西部协作等重点战略任务
(十五)扎实做好援疆援藏工作。扎实组织开展援疆“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深化干部人才交流合作,实施基层干部、教育医疗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开展察隅改革先行干部人才能力素质提升行动。深化产业支援促进就业,加快建设喀什市产业融合特色小镇、塔县乡村振兴示范特色小镇、塔县苏巴什乡村文化旅游服务综合体项目,持续开展“深喀直通”项目,加大“送客进喀”“引客进喀”推广力度。落实喀什市、塔县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专项资金。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城乡公交、医疗体系品质提升工程,建成林芝“一网统管”和民生诉求智慧平台,支持基层阵地改扩建,巩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十六)巩固拓展粤桂东西部协作。深入开展四项行动,做好广西“土特产”文章,利用深圳科技优势,继续赋能支持巴马香猪、蔗糖种植等项目,助力提升当地特色产业规模和质量;持续发挥芒果、茧丝绸等传统产业优势,助力培育壮大清洁能源、电子信息及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形成一批产业链条完整、示范带动明显、联农带农突出的产业集群;开展劳务协作,强化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推广“小梁送工”用工模式,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协调推进“为村共富乡村-粤桂数字农文旅计划”百色专项行动和龙胜专项行动,进一步创新探索乡村经营人才、乡村农文旅产业的抱团融合发展,打造共富乡村建设的市域、县域试点示范。完成南宁(深圳)东盟产业合作区规划编制,协调推进园区建设、招商、企业服务等工作。
(十七)深化与哈尔滨对口合作。进一步深化两地体制机制互学互鉴,促进政企对接互动。协助有市场拓展需求的深圳商协会、企业与哈尔滨方面开展对接,推动在数字经济、生物经济、低空经济、先进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领域落地一批优势互补的产业合作项目。全力支持深哈产业园建设发展,建成投用深哈产业园科技孵化器二期,协调哈尔滨方面加快健全支持园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共同协调解决制约园区发展的实际困难。组织深圳相关行业协会、企业和服务机构到园区考察对接,推动金蝶软件、优必选科技等重点项目加快落地。
(十八)加强与赣州等革命老区对口合作。落实两市区县结对工作安排,支持双方结对区县因地制宜开展务实合作。协调推进深赣协作共建产业合作园区开发建设,完成园区规划编制,推进合资公司组建等工作。主动对接赣州方面为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建设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加快推进合作区赣州国贸中心等项目建设。强化农产品产销合作,助力更多赣州优质农产品进入深圳市场。加强科技产业合作,组织深圳高校院所和企业赴赣州考察交流,在稀土新材料、新能源、低空经济等领域推动一批科研成果在两地转化和产业化。在东西部协作、省内帮扶协作中一体推进落实与百色、汕尾革命老区对口合作。
五、加强优势互补助推两地高质量发展
(十九)推动对口地区新能源基础设施提能升级公共医疗服务提质增效。用好深圳标准、深圳技术,推广深圳先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设施,依法依规助力深圳企业参与对口地区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在深圳对口地区实施“百站万桩”专项行动,实现充换电基础设施市、县两级全覆盖。以深圳先进医疗设备设施助力对口地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推动在对口地区各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配置适用的医疗设备设施,在学校、体育场馆、交通枢纽等人流密集公共场所普及急救设备,促进深圳与对口地区产业、民生协同发展。
(二十)深入开展农业科技金融“百县行”。主动对接有外溢布局需求企业,赴30对口县(市、区)开展农业农村领域对接合作,项目合作、产销对接意向金额10亿元以上。搭建农业科技金融“百县行”平台,组织与对口地区农业融合创新技术挑战赛、农业企业对接闭门会、交流及路演会等活动。建立对接和服务机制,编制产品和服务供给以及项目合作需求“两张清单”,有效匹配合作项目。突出发挥深圳信息产业优势,培育发展智慧农场、农产品电商等数字乡村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品牌,进一步推动深圳企业“组团式”聚能发展,“走出去”深度赋能对口地区乡村振兴。
(二十一)创新“深圳农场”模式。擦亮“不在深圳的深圳农场”品牌,在对口地区推动一批重点“深圳农场”建设。开展技术推广、产销对接、人才培训、投资推介、展销交流等活动,持续提升影响力,推广深圳农业科技成果、服务和产品,助力对口协作地区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努力在全国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贡献深圳更大力量。
(二十二)推动对口地区在深设立创新平台。支持对口地区在深设立的19个创新合作平台运营,用好深圳人才、创新、技术、市场等优势,赋能有产业升级需求的对口地区企业来深圳设立创新平台,引导更多企业将技术研发、中试转化,检测认证,运维服务、营销贸易等环节放在深圳。充分挖掘利用深圳资源和优势,促进科研成果在对口地区转化应用。
六、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帮扶协作
(二十三)助力农村人口就业增收。积极配合市人力资源部门做好来深农民工就业工作,推动落实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深化劳务对接,合力保障脱贫人口、农村人口在深就业,广泛开展区域间劳务协作,用好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合作和省内帮扶协作机制,健全在深就业脱贫人口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为促进全国农民增收致富工作作出深圳贡献。
(二十四)扎实开展“6·30”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活动。开展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认定,启动“圳帮扶”资助计划,动员企业认购帮扶产品10亿元以上。推动成立“深圳市乡村振兴促进会”,汇聚更多社会力量助推乡村振兴事业。持续在对口地区推广腾讯“为村”、平安“三村工程”等项目,拓展“耕耘者振兴计划”品牌,拟全年培训乡村治理骨干群体覆盖超过500个村,结合“加油耕耘者基金”激励充分运用“村级服务平台”开展村庄共建共治,力争实现对对口地区上超1000个村的基金激励,助力村庄公共事业建设发展。开展驻深单位“双服务”典型单位认定工作,推动驻深单位更好服务两地经济协同发展。
(二十五)加快建设消费帮扶重点城市。充分发挥市场及社会力量作用,推动深圳消费帮扶联盟运行,推动消费帮扶采购额实现130亿元以上。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开展“菜篮子”基地建设,支持消费帮扶产品评定“圳品”40个以上,新增评定100款“百强好产品”。开展消费帮扶产品营销文创设计大赛,推动大赛成果签约落地,加大“圳兴乡村好物”品牌培育与宣传。积极推动提高对口地区纳入深圳市干部职工疗养目的地比例,引导工会会员优先购买消费帮扶产品,推动消费帮扶重点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