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西北红土地上,深圳市大鹏新区与巴马瑶族自治县携手推进健康帮扶工程,以提升医疗基础设施为着力点,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切实转化为守护群众健康的生动实践,谱写着新时代东西部协作的动人篇章。
东山乡、西山乡、所略乡,这三个地处偏远的乡镇,居住着瑶、壮、汉、毛南族等众多民族的同胞,长期面临就医难题。2024年,粤桂协作机制精准发力,投入275万元在这三个乡新建改造8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构建起偏远山区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为超过1.4万名村民提供服务,极大提升当地的就医便捷性和医疗效率。
弄山村卫生室,便是这8个卫生室中的一个。它新建的129平方米空间里,规范设置有独立的诊室、治疗室、药房、公共卫生服务室四个功能科室。村医罗胜文驻守在此,他感慨道:“卫生室功能齐全,还有值班室。以前我住在乡政府附近,距离村里有20公里的山路,出诊很不方便。现在住在卫生室,随时都能为村民服务。”罗胜文凭借这栋功能完备的卫生室,怀揣着一颗赤诚之心,默默守护着全村2000余名乡亲的健康,成为粤桂医疗协作的生动践行者。
日常诊疗服务是村卫生室的首要任务。以前,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感冒发烧,要么自己硬扛,要么采用一些不科学的土办法治疗,往往耽误病情。现在,有了规范的村卫生室,村民们可以随时来就诊。罗胜文凭借自己扎实的医术,为大家诊断病情、对症下药。像村民劳作时不小心扭伤、擦伤,或是患上常见的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在卫生室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以前去县城看病,来回一趟大半天就没了,现在在村里就能看,方便太多了!”弄都队村民蒙正仁说道。
除了日常诊疗,村卫生室还承担着预防保健的重要职责。以往,部分村民健康意识淡薄,深受传统治疗观念影响,存在 “小病拖、大病熬、重病才治” 的现象,这不仅延误病情,还让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罗胜文深知预防大于治疗的道理,他利用自己熟悉当地瑶语的优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村民讲解健康知识。同时,他积极联合村委会,通过讲座、义诊等多种方式,向村民普及卫生常识,引导大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步转变健康观念。
村卫生室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也开展得有声有色。罗胜文为村上的每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录血压、基础疾病等信息,并定期上门为老人量血压、测心率。弄王队的高龄老人罗乜良、韦乜扒,由于年迈行动不便,加上身患疾病,罗胜文便成了她们家中的常客。检查结束后,他不仅给出科学合理的用药建议,还会细致地叮嘱老人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全方位保障老人的健康。
在其他七个新建改造的卫生室,也都有着想罗胜文这样的村医。在东山乡的另一个村子,村医为患有慢性病的村民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西山乡的村医利用卫生室的资源,为孕产妇提供孕期保健指导和产后访视服务;所略乡的村医则积极组织村民进行免费体检,筛查潜在疾病。这些卫生室,虽然分布在不同的乡镇、不同的村落,但都发挥着相同的作用,为当地居民提供着不可或缺的医疗保障。粤桂协作援建的卫生室,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有效的医疗服务,实现“小病不出村”,大大节省村民的就医时间和经济成本。同时,卫生室还开展各类疾病预防工作,增强村民的健康意识和预防能力,从源头上减少疾病的发生。在众多村医的坚守下,卫生室成为村民们健康的坚实后盾,也点亮了瑶山的健康之光。
自2021年以来,大鹏新区累计援助资金2297万元,在巴马实施多个医疗项目。其中,投入粤桂协作资金1809万元,建设两个乡镇卫生院和9个村卫生室,动员捐赠社会帮扶医疗物资价值488万元。未来,大鹏新区和巴马两地将继续深化协作,加大对乡村医疗事业的投入,不断完善医疗设施,助推巴马公共医疗服务提质,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医疗发展带来的福祉。(来源:深圳乡村振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