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300MB2C9278X5/2024-00787 分类:
发布机构: 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 成文日期: 2024-09-06
名称: 深圳卖丝人把蚕养成“黑”科技,同益新参与乡村振兴做强全产业链
文号: 发布日期: 2024-09-06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深圳卖丝人把蚕养成“黑”科技,同益新参与乡村振兴做强全产业链

发布日期:2024-09-06  浏览次数:-
(“我就是一个卖布的。”这是深圳同益新中控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益新)董事长林金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997年,林金伟成为深圳东门卖面料的个体户,从杭州那边批发丝绸来卖。如今,“布”依然在卖,但故事已经从布料二道贩子的个人经历,变成了创业创富的篇章。)

  “我就是一个卖布的。”

  这是深圳同益新中控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益新)董事长林金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1997年,林金伟成为深圳东门卖面料的个体户,从杭州那边批发丝绸来卖。如今,“布”依然在卖,但故事已经从布料二道贩子的个人经历,变成了创业创富的篇章。

  (一)眼光:政府搭台好唱戏

  记者近日来到同益新在深圳东门的展厅,近5000平方米的展厅展出超万种花型丝绸面料,这些华美布料通过服装品牌商的采购加工走向了海外,向世界传播东方文化的芳华神韵。

  眼前是丝绸产品,背后是全产业链。如今的同益新,融合了一二三产,集农工商贸于一体。作为龙头企业,拥有数码印花、面料研发、花型设计等技术是应有之义,然而一竿子捅到底把“养蚕”的活也干了,这不多见。

  同益新为何会去到广西养蚕,这里面有契机。契机就是粤桂东西部协作。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中,深圳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突出产业协作,注重引导东部资本和西部资源相结合。同益新到广西投资养蚕就是一个经典案例。

  在人们印象中,江浙地区是养蚕出丝之地。事实上,在产业转移大背景下,“东丝西移”“东绸西移”造就了四川、广西等地成为当代大户,如广西,“十三五”期间桑蚕规模居全国首位,蚕茧产量、生丝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在粤桂协作工作队的穿针引线下,同益新参与到广西对口协作中。

  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投资,遭到公司高管的质疑,但董事长林金伟决定“一意孤行”。参与乡村振兴,在林金伟看来,一是情怀,二是机遇。

  说情怀,是公司之所以取名“同益新”,就是遵从“同心同德”“益人益己”的理念;说机遇,是看到了乡村振兴的企业机会。

  事实证明,林金伟的眼光是独到而精准的。同益新在广西先后投入近50亿元建设了那坡、忻城、宜州等三个生产基地,完成了包括桑园建设、养蚕、缫丝、织造、炼白等环节在内全产业链布局,完成了从贸易型公司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升级蝶变。

  (二)创新:颠覆传统工业养蚕

  智能工业养蚕是同益新投资广西的一个精彩故事。

  当深圳企业进军到农业领域,传统农业就一定会因科技到来而发生改变。这一次,被改变的是蚕宝宝,古老的养蚕业迎来了自己破茧成蝶的新生。

  过去,养蚕户白天摘桑叶,晚上熬夜饲养蚕。青壮年外出务工后,老人承担起这项重活。沿用千年的养蚕模式,早已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同益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采取种养分离,善于种植桑树的只需管好桑田,善于养蚕的到工厂养蚕,无需个人承担种桑养蚕风险了。

  同益新做的第二件事是蚕宝宝进工厂。

  在同益新公司全龄智能工业化空调养蚕车间,智能机械代替人工,给蚕宝宝“搬家”、催青、收蚁、小蚕饲养、大蚕饲养、结茧、采茧一整套养蚕新模式全在车间里完成,完全颠覆了传统养蚕模式。

  更重要的是,蚕宝宝吃的不再是绿油油的桑叶,而是泥巴状软绵绵的专用饲料,饲料的主要成分是桑叶、大豆粉、玉米粉等。这种人工饲料工业化养蚕称得上是养蚕历史上的颠覆性技术,蚕宝宝不再受口粮、气候和环境等条件限制,实现了养蚕不靠天气、不看季节、不受环境污染。这个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让桑蚕产业实现了更高的增产效率,更稳定的蚕茧质量。

  在新地方、新领域投资兴业,企业单打独斗难度很大。同益新总经理刘建云告诉深圳商报/读创记者,公司能在广西稳扎稳打,依托的是粤桂协作机制大力推动,在技术、市场等多方面得到了深圳政府的大力支持。

  例如,在推行智能化饲料工业养蚕项目中,积极争取到当地政府在蚕种改良、饲料配方、饲料加工、高密度饲养工艺、自动化机械配套饲养工艺、蚕具开发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破解了传统缫丝企业成本高、利润低的难题,让同益新原材料供应得到了有效保障。

  不仅是单个项目获益,企业的产业链布局实现了补链、强链。通过政府搭台,同益新完善了产业配套,建立包括茧丝绸产业园、蚕桑文化教育产业园在内的丝绸产业集群,为企业建设品牌、拓展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格局:让农民有饭吃,我们才能吃上饭

  在同益新广西投资项目中,常为人称道的一件事是保护价收购桑叶。

  “谷贱伤农”是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遭遇的顽疾。在丝绸产业链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蚕茧价格涨了,激发更多农民来养蚕,一旦养殖数量上去,蚕茧又因为供过于求而价跌谷底。这样一来,农民就会砍掉桑树改种其他作物。而蚕茧价格不稳定,也严重影响缫丝厂、丝绸厂等下游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整个产业链因为源头收购价的“过山车”处于波动之中。

  企业发展延伸到源头之后,面对这样的行业困境,林金伟做出了战略性决定:签订农户保价收购协议。

  同益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村里建立种桑养蚕合作社,委托合作社集中收购农户的蚕茧上交公司,公司给予合作社一定的劳务费,作为村委集体的经济收入,同时签订“最低收购保护价”,在蚕茧市场价格低靡时,公司按保护价收购蚕茧,保障农户稳定收入,解决了农户后顾之忧。比如在忻城县,与4094户农户签订保价协议,收购桑叶300多吨,交易额超100万元。

  与收购商通常压低收购价的做法相比,林金伟有自己的认知:如果农民没“饭”吃,你也吃不了这碗“饭”。

  在林金伟看来,稳价格稳农民,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让农民有了“饭”吃,也就稳住了产业源头。而源头稳,让下游工业企业就稳住了制造的基本盘,销售端也获得更强的议价能力,去谈订单、拓业务、抢市场,同益新也由此开创出丝绸行业发展新模式。目前,同益新订单与生产无缝对接,实现了快速生产、极速交付,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和产品市场占有率,有更强的实力走出去,参与丝绸业的国际竞争。

  企业效益明显,社会效益更佳。在粤桂协作机制之下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家门口就业,推动了农民增收,改写了古诗所云“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状况,让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丝绸业披上共富的金光,在粤桂大地绽放时代光芒。(来源:深圳商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