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约3.5万元的广场地垫以及50张小板凳,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小贝壳”图书馆及5000册图书,德爱集团产业发展项目落地总投资3亿元,20个深大二级单位约300余名师生开展各类实践调研和特色活动28次……这一串串数据的背后,无不凝结着深圳大学派驻河源市和平县浰源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的心血,彰显着深圳大学助力河源乡村振兴的实效和硕果。
教育帮扶暖人心
工作队进驻以来,高度重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在助力浰源镇乡村全面振兴的同时,积极发挥帮扶单位优势和资源,结合浰源镇的实际探索出一条具有乡村特色的基础教育振兴之路。
经工作队成员们的引介和对接,同方全球人寿筑梦计划“宋庆龄爱心书库”公益项目在浰源镇山下小学顺利落地,为农村青少年阅读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探索和示范。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推进,孩子们养成了热爱阅读的好习惯,从书籍中汲取各类知识、精神和成长的力量。经工作队队员杨建、杨振宇、汪江的引介和接洽,浰源镇中心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古美英老师在深圳市陶红霞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引领下,强劲加入深圳市“星·聚”名班主任工作室联盟,从此开启了“做平凡却不平庸的班主任”之旅。古美英老师与深圳市白莲花名班主任工作室结成深圳市“悦读阅行,悦写越能”名班主任工作室联盟,为提升班主任的基础能力“阅读写”开启了新篇章。7月11日,工作队为浰源镇中心小学援建的智慧教室建成并完成调试,实现与深圳大学教育学部智慧教室的互联互通。与深圳大学智慧教室的互联互通将明显提高浰源镇中心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将推动乡村教育振兴走向新阶段,努力将智慧教室打造成为浰源镇教育发展的典范,为更多乡村学校提供借鉴,解决乡村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深圳大学工作队的一系列教育帮扶工作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8月1日《河源晚报》对此进行了特别报道。
深圳大学用心、用情、用功,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路。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系爱心人士为山下小学捐赠价值22万元的“青山图书馆”及配套设备;发展规划部联系深圳市盈基金爱心团体为浰源镇捐赠教育教学设备及慰问困难学生家庭共计6.8万元;经济学院联系美的集团为曲潭小学捐赠价值6万元的设备;机电学院为幼儿园活动空间捐赠价值2.8万元的图书;教育学部为中心小学建设智慧教室、科学实验室共投入75万元。工作队联系爱心企业捐赠衣服和教室桌椅价值达12.3万元,联系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为浰源镇中心小学捐赠了42万元建设小贝壳图书馆。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大学工作队目前累计捐赠和募捐超170万元。
两年多来,深圳大学主要领导和分管校领导多次到浰源镇调研帮扶情况,同时工作队还承接20个深大二级单位约300余名师生赴浰源镇开展各类实践调研和特色活动28次。
杨建老师介绍,深圳大学专门制定了《深圳大学对口帮扶河源市和平县浰源镇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4年)》,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校内各单位相关优势,结合当地自身实际和优势,做好“特色帮扶”和“专业帮扶”,形成乡村振兴合力,确保各项帮扶工作落地见效。在教育帮扶方面,深圳大学不仅在教育、教学、教研等领域进行示范引领,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与河源市开展深度合作,还积极利用多方资源,完善和升级教育教学设施,培训师资,传递知识的魅力与力量,为河源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产业发展添动能
产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城镇强。为落实省委、省政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部署安排,2022年2月27日,深圳大学派驻浰源镇工作队队员杨建、杨振宇、汪江对接河源市十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德爱集团董事长缪国乐,共谋产业发展,多次邀请缪国乐到浰源镇调研考察。在深圳大学工作队的努力下,“和平县水经济产业园千担坝淡水鱼养殖基地”项目于今年8月8日落地曲潭村,浰源镇镇长陈小浩与德爱集团董事长缪国乐分别代表镇政府和企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充分利用浰源镇集体土地、撂荒耕地和优质的水资源,在优质水产养殖项目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力争实现养殖、加工、文旅体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该项目计划五年内完成,总投资3亿元。
2020年,浰源镇曲潭村入选广东省首批“一村一品工程”,是全省唯一的鲟鱼养殖专业村。目前“和平县水经济产业园千担坝淡水鱼养殖基地”项目已经初步落地,鱼塘已基本腾空,面积500亩的水产储备基地,设计20个品种,每个品种6~12个储备池,共计200个储备池,存鱼量达50万斤,为项目进一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项目实施后预计年产值超1000万元,将大大促进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
民生保障添福祉
在医疗健康方面,深圳大学总医院、深圳大学华南医院发挥自身专业资源优势,结合实际结对帮扶卫生院,将基层医疗服务和高校育人工作有机结合,提高帮扶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全镇卫生健康事业的能力。
在科技兴农方面,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河源堆肥实践团将所学所用化为所成,使用当地常见的农副产玉米秸秆作为褐色植物,细叶芹、艾草、小飞蓬等田边杂草作为绿色植物,进行堆肥桶的搭建,以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为生态循环农业贡献青春力量,在推广高效有氧生态堆肥技术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同时为解决曲潭村江围片区50多亩高产农田灌溉问题,深圳大学出资3.5万元建设小水坡(拦水堤),目前已完工投入使用。
在促进民生方面,为改善曲潭村小学师生的用餐环境,深圳大学投入3.52万元支持曲潭小学的厨房改造,确保安全卫生供餐,大大改善了师生的用餐环境。此外,深圳大学校领导及校内各单位与赤龙村、山下村、曲潭村共47户困难群众结对帮扶。为山下村油菜花种植提供奖补3.5万元,支持打造油菜花海工程,支持赤龙村修缮因龙舟水冲毁的道路和河堤,保证主要村道畅通,共计支持3.9万元,支持赤龙村村内主干道路挡土墙及护栏建设,保证群众交通安全,共计支持2.14万元,支持赤龙村龙星广场改造提升工程,支持5.9万元。通过走访慰问、资助教育、帮助增收医疗保险、培训技能等方式帮扶困难户,按照每年户均不低于2000元的标准投入,每年不少于1次帮扶,切实做好防返贫工作,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深圳大学将一如既往地在产业、教育、医疗帮扶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帮扶力度,跟进责任落实,扩大工作成果,把工作做细做实,以扎实的乡村振兴工作,助推河源高质量发展,贡献深大力量。